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抑郁症(别名:常见的精神障碍)

疾病,科室,精神心理

导航

概述

  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

  核心症状是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

  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治愈率高

  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病因

  抑郁情绪不等同于抑郁症

  临床抑郁症与普通的悲伤情绪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同一个情绪系统的产物,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别只是程度问题。

  抑郁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正常的暂时性情绪反应,可能表现为悲伤、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食欲和睡眠时间明显增加或减少,通常只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抑郁症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至少两周” 为其核心标准,并并伴有典型的相关症状,如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饮食,睡眠,体重等躯体情况的改变(如体重降低,睡眠质量差)等。

  重性抑郁障碍的标准要求至少2周的持续时间,并且通常临床抑郁症的持续时间要长得多,为4-6个月。

  临床抑郁症具有更大的强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比普通的悲伤情绪更难应对,而且造成的损害远多于普通悲伤。临床抑郁症可能影响人们工作、上学、照顾孩子或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严重的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可能卧床不起、无法保持个人卫生或无法工作,不同症状容易互相影响并层层叠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表现不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常面临两组不同的情绪问题,除了抑郁,还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期表现为情绪过分愉快,思维敏捷、语速加快,大脑高速运转;有想与其他人交流、社交的冲动;过分自信,精力、体力旺盛;少睡眠或无睡眠;烦躁,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自控等。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经历在抑郁的低谷与(轻)躁狂的高峰间的反复动荡摇摆。这种困难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形式,也与其高住院率及高自杀率有关。 一些研究人员还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比单相情感障碍受到遗传风险因素的影响更大。由于这些差异,包括《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在内的传统诊断体系会将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进行区分。

病症

  抑郁症的官方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有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这三个版本。

  ICD-11

  根据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2]诊断标准,抑郁障碍为心境障碍的一个亚组,包括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障碍、混合型抑郁和焦虑障碍几个主要类型,还包含其他特指的抑郁障碍及未特指的抑郁障碍。

  (1)单次发作抑郁障碍:

  既往没有抑郁发作事,存在或有一次抑郁发作。抑郁发作特点表现为在至少持续的两周,几乎每天的抑郁心境或对活动的兴趣减少,并伴有其他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无价值感、过度的内疚自罪感、无望感,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观念,睡眠或食欲改变,精神运动激越或迟钝,精力减退或疲劳等。以前从未出现过任何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等双相情感障碍表现;

  (2)复发性抑郁障碍:

  有病史或至少两次抑郁发作,两次发作间隔至少数月没有明显心境障碍;

  (3)恶劣心境障碍:

  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的抑郁情绪,患者持续一天中大部分时间,且病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存在抑郁心境。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对活动的兴趣或乐趣明显减退。有多种焦虑症状,包括紧张、焦虑,无法控制担忧的想法,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难以放松,或交感神经症状。单独考虑抑郁或焦虑症状,都不能达到诊断为其他一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或恐惧障碍的诊断标准;

  (4)混合型抑郁和焦虑障碍:

  两周或更长时间,患者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就医

  当感到自己有相关症状,并持续2周以及2周以上时,应及时到当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就医。当发现家人、朋友有相关症状时,也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就医,避免病耻感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已经确诊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做治疗,不可以擅自停药、更改药品或剂量,及时复查,在遭遇重大创伤事件后若有情绪变化,应及时复诊。

  诊断流程

  医生询问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关注患者的精神、情绪相关状况。患者自诉症状。医生询问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排除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后,做出评估与诊断并在病历上记录。

  相关检查

  自评量表:

  - 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

  -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

  -贝克抑郁量表(BDI)

  - 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他评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也可用于自评)

治疗

  药物治疗

  盐酸氟西汀、阿普唑仑、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文拉法辛等,需谨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擅自停药或改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增加抑郁症状复发的风险。

  1. 抗抑郁剂

  (1)单独使用

  ①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SSRIs是抑郁症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种类,以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为代表。单独使用时各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②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及米那普仑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证据明确,效果与SSRIs相当,其中文拉法辛单独使用时的临床治愈率优于SSRIs类药物。

  ③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一线药物(1级证据)。

  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被证明与SSRIs及SNRIs相当。

  ④ 其他抗抑郁剂

  褪黑激素受体MT1、MT2激动剂和5-羟色胺受体5-HT2C拮抗剂以阿戈美拉汀为代表,其可能通过使生物节律恢复同步化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在疗效及预防复发方面优于安慰剂,整体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多模式抗抑郁药物以伏硫西汀为代表,通过抑制5-HT转运体介导的5-HT再摄取,同时调节多种5-HT受体活性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以米氮平为代表,因缺乏治疗抑郁症的高等级临床证据推荐为二线药物(3级证据)。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以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药物为代表,在伴有焦虑症状的重度抑郁症中疗效明确,但临床应用中存在安全性及耐受性问题,故推荐为二线用药(1级证据)。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在临床中已逐渐被淘汰,不予推荐。

  (2)抗抑郁剂联合使用

  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单药使用效果往往欠佳,尤其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因此抗抑郁剂联合使用在临床上十分普遍。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这一方案始终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此外,联合用药不可避免地存在高剂量及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往往较多,真实疗效尚待商榷,故暂不推荐。

  2. 增效药物使用

  对抗抑郁剂治疗应答不佳的抑郁症患者,常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及苯二氮䓬类药物进行增效治疗。

  (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阿立哌唑、喹硫平缓释片、奥氮平及依匹哌唑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与抗抑郁剂联用,作为难治性抑郁症的增效治疗。

  结合最新文献,推荐:

  喹硫平缓释片单药使用或联合抗抑郁剂为一线治疗(1级证据);

  阿立哌唑联合抗抑郁剂为一线治疗(1级证据);

  奥氮平联合氟西汀(奥氟合剂)为二线治疗(1级证据);

  依匹哌唑联合抗抑郁剂为二线治疗(1级证据);

  鲁拉西酮单药使用或联合抗抑郁剂为二线治疗(2级证据)。

  (2)抗焦虑药

  以丁螺环酮及坦度螺酮为代表的抗焦虑药可改善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常作为抑郁症的增效剂。其中丁螺环酮增效抑郁症治疗临床证据明确,为一线药物(1级证据),坦度螺酮尚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暂不予推荐。

  (3)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在短期内快速缓解抑郁症患者显著的焦虑症状及伴随的睡眠障碍,因此常作为治疗初期的增效剂。但临床使用中应充分考虑其药理特性带来的不良反应及滥用风险,在症状缓解后尽快停用。

  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临床研究通常在短期内(如12周)评估药物的疗效。对于那些治疗中有效果的患者,通常会建议继续服用药物,即所谓的“维持治疗”。一些对患者进行一年或更长时间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与没有继续进行抗抑郁治疗的患者相比,继续使用抗抑郁药可以防止病情复发,这为维持治疗提供了支撑证据。对于抑郁症多次发作的人,许多健康专业人员会建议长期(甚至终生)维持抗抑郁药治疗,以防止症状复发。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精神类处方药物。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尤其是存在明确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及认知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着更优的长期治疗效果。目前有实证支持的心理疗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人际心理治疗、接纳与承诺疗法等。患者具体需要采取哪一种治疗方案,应在专业精神的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1.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抗抑郁剂能够显著提高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推荐为一线方案(1级证据)。

  2.人际心理治疗(IPT)在焦虑抑郁共病时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存在较高脱落率,推荐其辅助治疗为二线方案(3级证据)。

  3.心理动力学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及正念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被证明与抗抑郁剂单药使用效果相当,联合抗抑郁剂使用效果更佳,但在抑郁症治疗中尚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推荐辅助治疗为二线方案(3级证据)。

  4. 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价值取向短程治疗(VBT)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对抑郁症的确切疗效,但因样本量偏小,仍需进一步研究,推荐其辅助治疗为二线方案(3级证据)。[16]

  物理治疗

  临床上针对抑郁症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改良式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等。此外,磁抽搐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 MST)、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therapy,VNS)等技术也在逐渐开展。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抑郁症患者或有自伤自杀倾向者,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相关治疗。

  1.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被证明对抑郁症具有确切疗效,能够缓解焦虑及抑郁症状,并改善认知功能,推荐其联合抗抑郁剂为一线治疗(1级证据)。

  2. 抗抑郁剂联合MECT对抑郁症治疗效果确切,因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推荐为二线治疗(1级证据)。

  3. 光照疗法、电针加艾灸疗法等抑郁症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上逐渐开展,但其尚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17]

  除此之外,坚持运动、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保持适度社交等,都对抑郁症的治疗与恢复有正面推动作用。

注意

  保持好的心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