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癌性疼痛(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发生率占60~80%。癌性疼痛的原因较为多样,主要可分为肿瘤本身引发的疼痛、肿瘤诊断与治疗过程引发的疼痛、肿瘤间接引发的疼痛这三个方面[1]。

1.肿瘤本身引发的疼痛:

(1)肿瘤代谢:肿瘤细胞代谢本身会产生一些致痛物质,如氢离子;

(2)肿瘤生长:肿瘤细胞的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直接侵犯或压迫到了神经、实质性脏器或空腔性脏器,如引发胸腹膜、肝包膜等张力痛,侵犯或阻塞了脉管系统,如淋巴管,而引起的疼痛,阻塞空腔脏器导致梗阻性绞痛等;

(3)肿瘤溃烂引发的感染;

2.肿瘤诊断与治疗过程引发的疼痛:

(1)各种有创检查,如腰椎穿刺、胸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各种穿刺活检;

(2)手术后的损伤痛,包括伤口因引流不畅、切口不愈等引发的疼痛,以及深在性的神经损伤、内脏器官牵拉等造成的疼痛;

(3)化疗药物溢出血管后引发的灼痛感,以及后续引发的周围神经炎、栓塞性静脉炎等炎症性疼痛;

(4)放疗导致的皮肤灼痛或者组织损伤,以及放疗后由于神经压迫、神经损伤等引起的疼痛;

3.肿瘤相关性病变引发的疼痛:

部分患者由于过度消耗体能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出现癌症相关的消耗性疾病,如带状疱疹、慢性化脓性感染等疾病。另外,癌症患者若存在骨转移或其他疼痛相关疾病也会引发疼痛。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癌性疼痛?

  1. 感染:包括肿瘤的溃烂引发的感染,以及放疗、化疗、机体免疫力下降后引发的其他感染;
  2. 心理因素: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癌症患者的紧张、烦躁、焦虑等精神与心理问题会主导疼痛信号的产生,从而产生或加重癌性疼痛; 
  3. 创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采用有创的检查方法,以及手术、放疗、化疗治疗过程中造成的身体组织的损伤均会带来疼痛;
  4. 合并症、并发症:癌症患者本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疼痛性疾病或因癌症引发带状疱疹等疾病,以及发生骨转移也会引起疼痛。

哪些人容易得癌性疼痛?

  1. 中晚期癌症患者:这类患者经过了漫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心理和身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因而大大增加了癌性疼痛的发生率;
  2. 老年群体:本身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力较差,一旦患癌发展比较迅速,更易出现癌性疼痛。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癌性疼痛?

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癌性疼痛?

  1. 疼痛:手术治疗后手术部位出现的尖锐疼痛感或波动性疼痛感;周围组织受到肿瘤压迫或肿瘤阻塞胃、小肠等空腔脏器而产生的胀痛、绞痛;神经受到侵犯后产生的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疼痛持久且日益加重;
  2. 皮肤异常:部分化疗者出现局部疼痛,特别是接触冷水后加剧疼痛感;放疗者出现放疗部位的疼痛,且皮肤发红。

其他症状有哪些?

部分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的同时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消瘦等情况。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1. 睡眠障碍:大多数患者会因疼痛出现无法入睡或反复醒来等情况;
  2. 心理疾病:由于身体的极度不适引发或加重患者心跳加快、出汗、心慌、胸闷等焦虑症状,以及出现自我否定、闷闷不乐、自残心理等抑郁症状;
  3. 贫血:患者因疼痛导致食欲减退而导致营养不良,引发身体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1. 肿瘤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
  2. 根据肿瘤所患部位就诊相应科室,如肿瘤骨转移引发的类似刺痛或刀割样疼痛可选择去骨科;
  3. 一般患者出现不明情况的疼痛时可选择就诊疼痛麻醉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 肿瘤患者疼痛日益剧烈且持续时间变长,无法通过普通方式控制疼痛应及时就医;
  2. 肿瘤患者情绪波动明显,时常出现焦躁不安、自我否定等症状,甚至出现自残心理应及时就医;
  3. 肿瘤患者因疼痛出现失眠进食困难、排泄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4. 肿瘤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骨折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医生根据患者自身病史结合以下检查来确诊是否为癌性疼痛

  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患者对疼痛的描述以及触摸患者所述的疼痛部位,以明确疼痛范围,判断病情进展;
  2. 血常规:通过查看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感染,由于癌性疼痛与出血和感染有关,因此,此检查可辅助诊断;
  3. 病理学检查:取患者体内少量肿瘤组织,通过观察肿瘤的性状外观、细胞的来源及分化情况以判断肿瘤良性还是恶性,有助于医生明确是否为癌性疼痛,恶性肿瘤发生癌性疼痛的可能性较大;
  4. 影像学检查:X光、CT、B超、MRI均为癌性疼痛的辅助诊断依据。根据不同的癌症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如骨骼多用X光、脑部及脊柱多用MRI,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状,确定所侵犯的周围器官、神经以及侵犯程度等,帮助确定肿瘤良性还是恶性和疼痛的来源部位。

治疗

本病尚无法彻底治愈。临床上主要通过多学科多模式综合治疗,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手段,从身心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保证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

本病的治疗目的主要为控制并减轻癌性疼痛程度,降低癌性疼痛对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药物治疗

  1. 非甾体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性疼痛患者,通过抑制致痛物质的产生而达到镇痛效果,如抑制缓激肽的合成,常见药品有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效果。副作用为胃肠道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肾衰竭、溃疡、出血患者禁用;
  2. 弱阿片类止痛药:用于非阿片类止痛药无法镇痛的轻度癌性疼痛患者或中度癌性疼痛患者,常见药物有曲马多缓释片。副作用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头晕呕吐、惊厥等,严重脑损伤、意识模糊、呼吸抑制患者禁用;
  3. 强阿片类止痛药:用于重度或其他镇痛药无效的癌性疼痛患者,具有强效镇痛效果,常见药物有吗啡。副作用易产生耐受性,可成瘾,严重肝功能不全、休克、炎性肠梗阻等病人禁用;
  4. 辅助类用药:适用于想要提高止痛药效果的癌性疼痛患者,可增强阿片类止痛药的阵痛效果。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见药物为地塞米松,副作用为大剂量时易引发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和类柯兴综合征(一种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皮质醇引发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症状有体重增加、持续性高血压、皮肤出现紫色斑纹等),病毒性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需慎用;

      (2)抗抑郁类药物:常见药物为阿米替林,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在神经末梢的再摄取,从而增加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促进突触传递功能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副作用出现多汗、嗜睡等,严重心脏病癫痫、肝功能损伤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1.脊髓止痛手术:

(1)适用于躯干和肢体存在顽固性癌性疼痛的患者;

(2)根据癌性疼痛的部位,可行脊神经后根切除术、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和脊髓前联合切断术等;

(3)优点:可以尽快解决癌性疼痛,比较常用、安全;

(4)缺点:手术创伤较大,且脊髓结构受到破坏,容易引发如走路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和反应迟钝等感觉障碍;

(5)术后需注意手术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监测有无并发症(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的出现。

2.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

(1)适用于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患者,如各种消化道肿瘤胰腺癌、妇科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所致的癌性疼痛;

(2)根据癌性内脏痛部位选择性切断脊髓背柱的中间部传导痛觉的神经纤维,阻断痛觉传导通路;

(3)优点:精确度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肿瘤的生存质量;

(4)缺点:术后可能会短暂出现肢体麻木以及深感觉减退,一般较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放射及化疗药物治疗

通过射线和化疗药物破坏或杀死肿瘤细胞,帮助控制病情的发展,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心理治疗

癌性疼痛患者更易因疼痛产生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社会心理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生活品质,从而改善止痛效果。

中医治疗

一般通过对症进行调理,如对于寒凝阻滞者以温阳散寒为主,具体用药方案需正规医院专业中医师制定,并施加针灸等外治疗法。

其它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电热损伤破坏局部肿瘤组织,减小肿瘤体积,减轻压迫,从而减轻癌性疼痛;

治疗周期

本病多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1.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对于部分癌症患者不仅能改善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癌性疼痛,还可在完成抗肿瘤治疗后,达到治愈的效果。而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也有减轻疼痛,提升生活品质的效果;
  2. 若未接受规范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疼痛情况会加剧,还可能出现失眠、抑郁、营养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寿命。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疼痛控制较好,平均每3个月复诊,以血常规、CT、B超、MRI等检查为主。但如若疼痛控制欠佳,应及时就诊。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癌性疼痛?

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帮助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1. 一般人群:应从降低患癌风险出发,健康饮食,少食或忌食霉变、腌制类等易致癌食物,进行规律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不抽烟、少饮酒,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2. 高危人群:对于癌症患者而言,为防止癌性疼痛的发生应积极配合治疗,以防止因肿瘤恶化而引发或加重疼痛,并定期复诊检查。
参考文献: [1]潘灵辉.晚期癌痛的多学科多模式治疗[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7,9(1):9-13. [2]郑拥军,王晓雷,韩奇.疼痛科疾病漫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80-81.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