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广泛性发育障碍(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广泛性发育障碍?

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并未完全阐释清楚。医学界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生物学因素等相关。

1.遗传因素

由多基因共同作用而导致发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研究清楚。有研究显示儿童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遗传度高达80%~90%。有研究表明:15q11-q13的重复、缺失和倒位和7q22-q23区域的易位、以及数个与脑发育有关的基因(RELN、SHANK3、NRP2、NLGN、NRXN等)可能与孤独症有关[3]。

2.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目前认为本组疾病,可能与脑功能及脑发育异常有关,是由于调控脑发育和神经细胞之间连接的基因,发生异常而导致。

3.神经生物学因素

主要是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对脑的发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控制免疫反应。由于5-羟色胺系统的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免疫反应,导致神经元链接的缺陷,使机体出现异常行为,从而形成此病。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广泛性发育障碍?

  1. 近亲结婚:近亲结婚者有太多相似遗传基因,若父母均有本病遗传基因,则会诱使孩子患病;
  2. 母亲孕期不利因素:包括母亲孕龄高或父亲年龄大、母亲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吸毒、羊水的胎粪污染、胎位异常、情绪不稳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本病;
  3. 环境因素:孕妇若暴露于放射性元素、毒性化学物质等,可造成胎儿基因突变。

哪些人容易得广泛性发育障碍?

  1. 有家族史的儿童:如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本病患者,则该儿童更易患本病;
  2. 暴露污染环境的儿童或孕妇:如长期暴露于放射性元素、毒性化学物质等,可增加儿童或胎儿基因突变的几率,从而患病;
  3. 父母为近亲结婚的儿童:父母近亲结婚,会增大本病基因遗传几率,更易患病;
  4. 母亲孕期发生感染:感染会经胎盘传给胎儿,容易使得胎儿基因异常,引发本病。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广泛性发育障碍?

本组病无发病先兆。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

典型的表现是人际交往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兴趣范围狭窄、动作和行为刻板)等。该病症状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可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多于36个月以内起病。

1.社会交往障碍

典型症状: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互动少,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技巧和方法、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不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来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

2.交流障碍

(1)非语言交流障碍:不会使用表情、动作、姿势等,如不会用摇头、点头表示不和可以。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理解能力受损(理解能力有限),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说话晚)、言语形式和内容异常,可能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话语,如重复问同一个问题;语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语速异常(很快或很慢);言语运用能力受损等。

3.兴趣狭窄及活动刻板

可能过度关注或痴迷于某一感兴趣的物品或活动,如纸盒、绳索、文字、车标等,但对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东西(如动画片、玩具)缺少兴趣;对没有生命的物体(如瓶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拿走物品会哭闹不安;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如重复开门,坚持走同一条路线等;其他怪异行动,如重复蹦蹦跳跳、喜欢垫起脚尖走路等。

3岁以后才表现出来,只具备人际交往障碍 、交流障碍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当中的2个症状,具体同上。

一般到学龄期7岁左右症状明显。同样存在以上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言语和智力发育障碍。

只见于女童,多在6~18个月以后逐渐出现症状。未发病前发育正常,发病后头颅的发育会发生减慢现象,会迅速丧失原有的能力如:言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目的性的手部运动技能等,智力会出现严重缺陷,会出现刻板重复的手部动作,如手部重复洗手一样的动作。

一般在2~3岁发病,未发病前发育正常,发病后患儿的智力会发生倒退,且倒退速度非常快,原来已有的各种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完全丧失[3]。

其他症状

1.孤独症或不典型孤独症

部分患儿存在听觉过敏、触觉过敏或痛觉减退现象。部分患儿情绪不稳定,烦躁哭闹,或出现自笑、多动、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患儿认知发展可能不平衡,部分患儿会出现一些超出同龄儿童的能力,如文字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

2.阿斯伯格综合征

可能会出现运动技能低下、动作笨拙的临床表现。

3.雷特综合征

会伴有过度呼吸(加快呼吸)、步态不稳(走路时身体的重心不稳,摇摇晃晃,身体不平衡、自身没法协调)、脊柱侧凸、癫痫发作(突然晕倒、口吐白沫)等表现。

4.童年瓦解性障碍

早期可伴有多动、焦虑、易激惹、刻板行为等。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1.焦虑症

本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发作性的过度担心、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呼吸急促、窒息感、胸闷等;

2.多动障碍

俗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过多、情绪和行为缺乏控制;

3.睡眠障碍

约2/3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病史,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早醒和易醒等;

4.癫痫

雷特综合征会引发癫痫发作,主要表现为失去意识、突然跌倒、全身抽搐、角弓反张(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像弓一样)、突然停止活动、发呆等。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或儿科,根据医院科室设置进行选择。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 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沟通能力障碍等症状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2. 出现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注意力分散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体格检查

用于检查患者体温、血压、五官等,以排除视力、听力障碍等;

2.头颅CT/MRI检查

检查头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本病一般无异常;

3.智力测试

用于测试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常采用韦氏智力测验来评估患儿的智商;

4.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

共23个项目组成,由父母填写,用于筛查16~48个月龄幼儿的孤独症;

5.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

用于评估30月龄及以上的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游戏能力和想象能力。

治疗

本组病是严重影响患儿社会功能的慢性疾病,因此早期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坚持长期干预,以纠正患者异常症状。

治疗目标

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人际交往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减少负面行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理治疗

1.康复训练

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方法,用于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如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主要是用来培养患儿的社交能力,让患儿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以及培养与他人建立友谊的能力。

2.行为与教育治疗

用于改善患儿核心症状(人际交往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包括以下几个方法:

(1)强化行为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患儿的行为,通过对患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同时减少不良行为。

(2)结构化教学法:是以干预患儿和家庭为中心的一种模式,目的是改变患儿家庭环境和提高生活,必须的基础技能。

(3)发展和关系模式:侧重于培养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技能,如社交沟通能力、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自身的认知功能等。

3.家庭指导和支持

主要指患儿家长的心理咨询、对家长的心理指导和支持,目的是让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疾病,保持情绪稳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和患儿一起配合治疗。

4.感觉统合训练

是通过引导患儿对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如视觉、运动感觉等),作出相应反应的训练,如按摩球。此训练目的在于培养患儿的兴趣,增强注意力,减少患儿的过度活动,并促进患儿语言、社交能力的发展。

药物治疗

1.利培酮

一种抗精神病药,在美国被批准用于5~16岁孤独症患者,主要用于治疗患儿的多动、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发脾气、重复行为、攻击或自伤行为等。副作用有体重增加,部分患儿出现轻度镇静、食欲增加、疲劳、困倦、头昏、流口水、闭经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舍曲林

用于治疗抑郁症相关的症状,如莫名焦虑、情感低落、思维迟缓等。适用于12岁以上有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副作用有口干、多汗、眩晕、腹泻消化不良失眠或嗜睡、厌食等。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3.托莫西汀

用于治疗多动症,适用于6岁以上合并有多动症的患者。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疲劳、食欲不振、眩晕和情绪波动等。对本品过敏者、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重度高血压心绞痛、患有嗜铬细胞瘤及有其病史者禁用。

治疗周期

本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多长时间复诊?

具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医嘱,定期进行复诊。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广泛性发育障碍?

因为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优生优育、注意孕期营养和卫生、远离毒性或致畸物质可以有效预防。

  1. 优生优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前检查,筛查本组病可能的遗传基因;做好备孕准备,若母亲有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等)应该积极治疗,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后再备孕;在合适的年龄生育,避免高龄怀孕;
  2. 注意孕期营养和卫生:母亲应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并按照医嘱定期进行产检如NT检查、唐筛,每月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注意孕期的卫生,母亲要勤洗手,避免食用生冷食品,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以避免感染;
  3. 远离毒性或致畸物质:孕妇和儿童应该远离有毒或致畸物质,如麻醉剂、汞、放射线等,以避免造成基因突变;
  4. 高危人群早干预:有感染史和家族史的孕妇,更应该积极进行产检和基因检测;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应该尽早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积极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社交、语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马存银,朱金福.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439-1440. [2] 刘贤,林穗方,陈文雄,等.中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Meta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04):402-406+429. [3]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48-1101. [4]吕春明.精神科护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77-612.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