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变形性骨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局灶性骨骼代谢病变。其发病机制是病灶处的骨重建过程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异常增高及数量增加,引起高速的骨溶解,继而引起骨细胞增多和骨形成过多。但是新骨骨小梁呈现交织状而非板状,因而结构脆弱。此外,骨盐及胶原的转换率增加,骨髓纤维化和血管过多致使骨骼局限性膨大。
变形性骨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本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明显,家族性Paget骨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2.病毒感染:多个研究发现在变形性骨炎患者的破骨细胞以及病变部位的骨细胞、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等存在麻疹病毒感染的证据;
3.内分泌系统紊乱:有研究提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变形性骨炎的发病;
4.自主神经紊乱:可导致骨血供增加和骨质局部充血,进而促使成骨细胞代偿性增加和新生骨的异常增加,并可造成骨组织结构紊乱。
有家族史者:本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明显,与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
变形性骨炎无明显早期症状。
多数变形性骨炎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当有合并症时才被发现。若家族中有变形性骨炎患者,并出现骨痛或骨关节痛、骨畸形、骨折等相关症状时,提示为变形性骨炎。
1.脊髓受压症状:下肢麻木乃至瘫痪,腰腿痛,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排尿不畅,尿液不自主的流出等;
2.下肢畸形:胫骨和腓骨病变者可出现膝内翻,下肢外旋,髋或膝关节活动受限等。
1.脊髓压迫损伤
主要是腰骶神经丛损伤可导致下肢麻木甚至瘫痪,腰腿痛。骶神经损伤会发生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排尿不畅,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等;
2.骨折
变形性骨炎好发于骨盆、腰椎、股骨,导致骨结构异常,脆性增加,从而引发骨折。
内分泌科、骨科
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骨痛或骨关节痛、骨骼畸形,以及未明显遭受暴力的情况下出现骨折,要立即就医。
1.X片:经过检查可发现骨骼具有以下特点:
(1)骨质破坏,骨小梁粗糙稀疏,伴局限性骨质疏松,晚期的骨皮质与髓质腔界线不清,结构模糊如网状;
(2)骨干增粗,膨大,弯曲变形,呈腰刀状;
(3)颅骨局限性骨质疏松,伴棉絮状增生,内外板界限消失,颅缝模糊,头颅增大;
(4)椎体呈栅栏状和方框状改变;
(5)长骨溶骨性病灶有时呈V形;
(6)骨盆连缘和弓状线增厚,出现边缘征;
(7)髖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短骨增粗;
(8)病变区病理性骨折。
2.实验室检查
(1)血碱性磷酸酶(ALP)与病变范围和活动程度有关,颅骨病变时ALP升高。如并发骨肉瘤,ALP可急剧增高;
(2)尿羟脯氨酸(HYP)正常人排泄量低于50mg/d,该病患者可高达2000mg/dl;
(3)血钙磷、镁和PTH一般正常。
本病不可治愈。药物和手术治疗在于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变形性骨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鲑鱼降钙素:适用于变形性骨炎患者。降钙素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组织释放的钙盐减少,促进骨盐沉积。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头晕、面部潮红伴发热感。对鲑鱼降钙素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羟乙膦酸钠:适用于变形性骨炎、骨质疏松患者。本品是骨代谢调节剂,能进入骨基质的羟磷灰石晶体中,当破骨细胞溶解晶体时,药物可以被释放,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起抑制骨吸收效应,防止骨质丢失。磷酸盐宜与降钙素合用。不良反应有腹泻,呕吐,头痛,咽喉灼热感,瘙痒,皮疹等。严重肾损害者、骨软化症患者禁用;
3.普卡霉素:为细胞毒性抗生素,仅用于严重难治性变形性骨炎。具有降低血钙,抑制骨代谢作用,能抑制RNA和蛋白质合成,同时抑制前破骨细胞的活性。本品毒副作用大,主要不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一过性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等。对本品过敏、孕妇禁用。
当患者存在多发性骨折、脊椎或神经根受压、严重畸形等其他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椎板减压和椎孔成形术可解除脊髓压迫或神经根压迫症状。长骨骨折应作相应处理,有畸形者可行截骨手术等。
需要长期治疗。
本病不可治愈,药物治疗仅能控制症状,而对病变本身无明显疗效。因此,伴发骨恶性肿瘤、压迫症状严重者预后较差。
1-3个月复查一次。
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平,谭明红.内分泌科临床速查掌中宝[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308-310
[2] 郗光霞.新编内分泌科住院医师问答[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