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贲门癌(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贲门癌?

目前贲门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疾病因素、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

  1.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腌制、熏烤食物,或霉变食物的人群,贲门癌患病率较高,这些食物会导致人体内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致癌物堆积,长期如此便会引发贲门癌。此外,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喜食油炸食品,喜食烫食或干硬食物等饮食习惯也可能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 疾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即胃内容物向上反流到食管所导致的疾病)等疾病与贲门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可能与贲门处长期受炎症感染或胃酸刺激有关;
  3. 生活环境:贲门癌的发生存在地域分布差异,高发地区可能具有微量元素含量低(如锌、钼、镍、铜等)、空气质量或水质差、饮食习惯不良(如喜食腌制食品等)等因素特征;
  4. 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贲门癌属于低遗传倾向癌症,部分病例存在家族聚集现象[3]。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贲门癌?

  1. 吸烟、饮酒:此类不良习惯损害人体健康,均会增加贲门癌的发病率;
  2. 肥胖因素:腹部脂肪可能引起胃内容物向食管处反流,长此以往,可能诱发贲门癌。同时有研究指出,肥胖可能是造成贲门癌发病率上升的危险因素之一[4]。

哪些人容易得贲门癌?

  1. 饮食习惯不良者:包括长期进食腌制熏烤食品者、经常食用霉变食物者、长期喜食发烫或干硬食物者等等,因体内致癌物增多或贲门处黏膜损伤易受致癌因素影响,而易患贲门癌;
  2. 有长期消化道疾病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胃食管反流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这类患者贲门处黏膜长期遭受不良刺激,因而易患贲门癌;
  3. 有家族史者:家族中有贲门癌患者的人群比一般人更容易得贲门癌。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贲门癌?

患者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或者是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咽食有异物感,吞咽时有顿挫感,常伴咽干燥感。还会有胸闷或紧缩感,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中期还会有疼痛和消瘦的症状。晚期可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体重减轻及恶病质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贲门癌?

贲门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上腹部疼痛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属于进展期贲门癌。

1.早期贲门癌:

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只是出现嗳气、上腹部隐痛、进食后饱胀不适等不适症状,症状出现后可缓解,隔一段时间后可再度发生。容易被忽略,或被误认为是其他消化道疾病

2.进展期贲门癌:

患者出现明显症状,且症状多呈持续性加重。

(1)吞咽困难:患者开始可为进食有梗阻感(即进食时感到食物通过有阻碍,难以吞下),进食干硬食物时梗阻感较为明显。随后逐渐发展为吞咽困难、进食后呕吐,严重者只能进食流质食物甚至不能进食;

(2)上腹部疼痛、胸骨后疼痛:患者上腹部或左上腹部疼痛,有闷胀感,可触及肿块,压之有痛感,随病情发展,疼痛可加重,还可伴有胸骨后疼痛,常于进食或劳动后加重;

(3)呕血、柏油样便: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柏油样便(患者粪便呈黑色,有光泽感,同时具有一定黏性)等;

(4)全身性症状:肿瘤消耗机体大量能量,患者常伴随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其他症状

进展期肿瘤侵犯或转移身体其他部位,患者会伴随相应症状,如声音嘶哑(影响到喉部重要运动神经——喉返神经所致)、后背部放射性疼痛(肿瘤侵犯胰腺所致)、咳嗽或咯血(肿瘤转移肺部所致)等。

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吗?

  1. 穿孔:患者病情晚期可能出现急性穿孔,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烧灼样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指患者出现浑身发抖,感到寒冷的表现)等;
  2. 食管相关病变:肿瘤晚期侵犯临近器官,可能导致食管病变,如食管气管瘘(指的是食管和气管之间出现了内外相通的口,即瘘道)等,患者可能出现饮水或进食呛咳、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肿瘤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 经常出现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需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进一步检查;
  2. 时不时出现嗳气、上腹部隐痛、进食后饱胀不适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3. 当进食有明显梗阻感、吞咽困难、上腹部胀闷疼痛、胸骨后疼痛、呕吐、呕血、柏油样便时,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 体格检查:可协助确诊贲门癌。医生会对患者上腹部进行按压,检查是否有腹部肿块,以及是否会有压痛表现。早期患者大多无明显体征,进展期患者可在上腹部摸到质硬、固定伴有压痛的肿块;
  2. 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黏膜的细微病变,对早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者胃和食管交界处的黏膜多有色泽或形态改变,如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等。对进展期患者,可以观察肿瘤的具体生长部位及肿瘤大小[5]。
  3. 病理活检:通常医生在进行内镜检查时,会同时取可疑病变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医生会根据观察到的组织细胞形态,对患者作出进一步诊断;
  4. 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胃癌的常用方法,能较好地显示胃黏膜形态,适用于不愿做或不适合做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患者常可见胃黏膜破坏;
  5. 腹部CT或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胃和食管结合处的肿瘤情况,了解肿瘤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常作为其他检查方法的补充,辅助诊断、评估癌症转移情况;
  6. 肿瘤标志物检查:患者可有CEA(即癌胚抗原)、CA72-4(即糖类抗原72-4)或者CA19-9(即糖类抗原199)等肿瘤标记物升高。对贲门癌的诊断、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即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完全指向贲门癌,也可能是其他肿瘤或炎症导致指标升高)。

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贲门癌治疗效果的关键,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综合应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包括化疗)、放射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并结合他们自身的身体情况,为其制定综合的个体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

尽可能在早期彻底切除肿瘤,帮助患者获得治愈;进展期则尽量控制肿瘤发展,防止癌细胞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延长患者寿命。

手术治疗

1.内镜下微创治疗

即在内镜引导下,定位病变范围,在病变区域注射药物后,将病变黏膜直接切除或用高频电刀剥离。是早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医生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会为患者选择具体方案[5]。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灶仅局限于黏膜层、直径小于2厘米且未发生溃疡和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贲门癌患者。术后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病变直径小于2厘米的患者,治疗效果大多较好;当病变直径大于2厘米时,需要分片切除,因此难以获得病变组织完整的病理学评估,容易发生病变残留、局部复发;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一次性整块剥离病变黏膜,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防止残留,切除范围较EMR更广、更深。当病变范围直径大于2厘米时(但不超过3厘米,且同样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无溃疡表现、无淋巴结转移),可考虑行ESD切除病灶。该治疗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浅表病变,残留复发率低,但方法操作难度大、时间长,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术后出血、穿孔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较EMR高;

2.肿瘤切除术

即通过外科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和周围淋巴结组织,以达到根治目的。适用于肿瘤病变达到黏膜下层、无腹腔转移、一般情况良好的确诊患者。若已发生腹腔转移,应先进行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等达到手术条件后再行手术。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常采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开阔、利于探查腹腔转移情况、更容易清扫周围淋巴结的优点,但对医疗技术要求较高。一般由医生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选择适合患者的具体术式。

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简称化疗,通过口服或静脉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增殖。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常辅助其他治疗进行(比如术前应用,帮助达到手术条件;术后应用,进一步巩固疗效、改善预后),或是用于无法手术的进展期患者和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等,可单药使用,也常联合用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厌食等)、神经毒性反应(肌肉无力、面部或肢端感觉迟钝等)、骨髓抑制(白细胞或血小板数减少等)等。禁忌症较多,如妊娠患者、年老体衰营养差的患者、对化疗药物过敏的患者等,都应禁用,具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2.靶向药物:

癌细胞上往往存在特定受体,靶向药物可以瞄准这些受体,对癌变细胞进行针对性杀灭。适用于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选用药物有雷莫芦单抗、曲妥珠单抗、甲磺酸阿帕替尼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妊娠患者、严重肝损害患者等应禁用或谨慎使用,具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放射治疗

即放疗,利用高强度放射线来杀死肿瘤细胞。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若暂时不宜行肿瘤切除术或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时,可考虑放疗。单纯放疗效果不佳,一般与化疗联合进行,可控制病情或帮助患者达到手术条件。患者病情进展到晚期并伴有远处转移时,可选择同步放、化疗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乏力、虚弱、头痛、头晕、嗜睡、厌食等。对重度感染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比如肝、心脏等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等,应禁用,具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营养治疗:因病变累及消化道,贲门癌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因此应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比如由专业营养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膳食方案,经口或鼻饲补充营养制剂,或是肠外给予营养支持(指从静脉给患者输注营养物质)。

治疗周期

贲门癌的治疗周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患者肿瘤分期、自身身体素质、选择的治疗方法等,因此具体治疗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治疗后效果如何?

  1. 若能早期发现贲门癌,及时进行治疗,患者有一定几率获得治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进展期贲门癌,此时治疗效果大不如早期治疗的效果,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35%左右[6]。
  2. 若治疗不规范,将难以控制肿瘤,患者预后差,且病情可能反复,影响患者健康和寿命。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一般来讲,在第1~2年,患者需要每3个月就复诊一次,第3~4年则可以每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第5年起,一年复查1次即可。具体复诊间隔时间应遵医嘱进行。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贲门癌?

  1. 健康饮食,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减少或避免腌制熏烤食物、霉变食物、过烫或干硬食物、油炸食品的摄入,多补充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预防贲门癌。同时,戒烟戒酒,对于预防也有重要作用;
  2. 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每周坚持3~5次的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积极治疗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可能促进贲门癌的发生,因此此类消化道疾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预防贲门癌的作用;
  4. 高危人群应注重筛查:饮食习惯不良者、有长期消化道疾病者、有贲门癌家族史者,作为贲门癌的高危人群,在注意以上几点预防措施的同时,应注重筛查,可以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早发现消化道病变。

 

参考文献:

[1]黄勤,周晓莉,樊祥山,等.解读国际胃癌联合会和美国癌症联合会2016年胃癌分期指南[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2):73-75.

[2]黄勤,李琳,樊祥山.胃贲门癌异质性与干细胞研究新发现[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11):748-749.

[3]王媛,韩小友,丁悌,等.山西省贲门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3):294-296.

[4]潘华,李婧.身体质量指数与贲门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2):38-42.

[5]何波,张立玮.早期胃食管癌内镜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286-290.

[6]胡文江,向良宏,沈小平.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诊治贲门癌前病变与早期癌症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83-87.

[7]赵德利,陈万青,于婷婷,等.贲门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0):775-778.

[8]张海燕,朱希燕,张荣泽等.家庭随访对贲门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1):64-66.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