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研究显示与基因突变有关,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其子代约50%患病。
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发生基因突变:致病基因编码为STK1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3,其功能可能与参与细胞周期G1期停滞有关,可能参与信号传导通路有关。50%~80%的患者可检测到STK11/LKB1基因突变。
2.其他相关致病基因:少部分患者无家族史,推测由新生突变导致,主要包括19q13.4区域可能基因、IFTTM1基因及Brg1基因。
1.物理因素:如放射线、激光、紫外线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而诱发波伊茨-耶格综合征。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黄曲霉素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而诱发波伊茨-耶格综合征。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而诱发波伊茨-耶格综合征。
1.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多为家族聚集性发病,父母患有本病者,其子代也容易患此病。
2.日常生活或工作接触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放射线、亚硝酸等物理、化学及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者,容易得波伊茨-耶格综合征。
部分患者在出生后即可逐渐在口唇及四周、面部、手指等部位出现褐色、灰色、蓝色等色素斑。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特征性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斑和胃肠道多发息肉。
1.皮肤黏膜色素斑:色素斑可呈褐色、棕褐色、灰色和蓝色等多种颜色,多见于口唇及其四周、颊部、面部、手指皮肤,偶见于肠黏膜,大小为1~5毫米,通常发生于出生后至2岁前。
2.胃肠道多发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其次是结肠和胃。息肉大小不定,蒂长短粗细不一,多发生于11~13岁。
贫血:患者因反复发生便血,可并发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1.肠套叠:因肠道多发息肉,患者可反复发生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腔内,可导致套入肠管血运障碍),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便、便血、便秘等症状,如出血量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呕血。
2.肠梗阻:大的息肉还可导致肠梗阻,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3.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呕血、便血、黑便等症状。
4.癌症: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并发癌症的风险较高,报道可达81%~93%。
(1)胃肠道癌:约70%患者可发生,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水等相关症状。
(2)乳腺癌:约50%患者可发生,患者可出现乳房无痛性肿块,后期可出现乳房溃烂。
消化内科、儿科、皮肤科
1.如果新生儿发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可联合新生儿科及皮肤科就诊。
2.体检发现肠道多发息肉,或患者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血便、便秘等症状,可在消化内科就诊,如为儿童患者,可在儿科就诊或两个科室联合治疗。
患者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或不伴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便、血便、便秘等症状,均应及时就医。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依据患者皮肤黏膜色素斑、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基因检测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一般检查:通过查体,明确口唇及周围、面部、手指等皮肤及黏膜处是否存在色素斑。
2.基因检测:为确诊的依据,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DNA芯片技术及DNA直接测序及比较新颖的高分辨率熔点分析技术等,如发现致病基因STK11发生突变(氨基酸的改变和或终止信号的提前出现)即可确诊。
3.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等,可明确胃、小肠和结直肠等部位是否有息肉存在,及息肉的数量、大小等,及是否并发消化道癌症,可用于辅助诊断及随访筛查措施。
4.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可帮助消化道息肉的检出,核磁共振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但在消化道癌症筛查方面不及内镜检查。
5.病理检查:可见黏膜、皮肤色素斑,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黑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理多表现为错构瘤型。
6.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实验室化验指标,如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提示存在贫血。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目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目前治疗包括定期随访、胃肠道息肉处理、癌症筛查和处理,而由于皮肤色素沉着不引起临床症状及无恶变可能,一般可以不予处理。如未规范随访和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增加病死率。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发病率与病死率。
1.癌症筛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并发癌症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癌症筛查,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恶变,并及早治疗,改善预后。可定期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内镜检查等进行筛查,筛查范围建议消化道、胰腺、甲状腺、子宫、卵巢、睾丸、乳腺等。筛查时间根据不同部位,平均可每年筛查一次,出现相应症状应立即检查,如发生癌症应及早规范治疗。
2.息肉随访:对于小于0.5厘米的息肉可考虑随诊观察,每隔1~2年做消化道内镜检查。
3.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处皮肤干燥、清洁、注意防晒,避免搔抓。
西罗莫司:也称为雷帕霉素,为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有研究显示,此药对治疗波伊茨-耶格综合征有效,适用于13岁以上的患者,可经医生评估后使用,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热、血压升高等。13岁以下儿童及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肠段切开息肉摘除术、部分肠段切除术:对于不能内镜治疗的较大息肉者,并发肠套叠和肠梗阻等患者,结肠、直肠内息肉较大,且密集丛生无法逐个摘除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息肉数量较多的肠段可行部分肠段切除术。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大的创伤,术后可短肠综合征(切除部分肠道后,因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而导致,患者可有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应尽量避免。
内镜下摘除息肉:如胃肠道息肉>0.5厘米,可在内镜下摘除息肉,如为小肠部位息肉,可通过气囊辅助小肠镜技术进行,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需要注意内镜摘除息肉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患者如进行内镜及手术治疗,治疗周期约为2~4周,但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无法根治,波伊茨-耶格综合征癌变风险较高,且胃肠道息肉容易导致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通过定期监测、规律随诊、及时对症处理,可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早发现癌变,降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如未规范随访和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增加病死率。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并每年进行癌症筛查。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基因突变有关。
1.一般人群预防:
(1)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持心态平和等。
(2)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放射线、细菌病毒感染等,饮食应避免霉变及过多的腌制食品,以防诱发基因突变。
2.高危人群预防: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具有家族发病趋势,具有家族史者,应该注意监测,计划生育前应进行遗传筛查。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M].2019:558-564. [2]张同真,肖年军,宁守斌.气囊辅助小肠镜分期治疗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小肠息肉165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02):107-111. [3]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