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口蹄疫(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口蹄疫?

人类患有本病主要是接触到了口蹄疫病毒并被传染。

口蹄疫病毒感染:病畜的内唇、舌面水疱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破溃处以及母畜乳房周围水疱排出病毒最多,其次是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也可排出病毒。这些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接触频繁或者免疫力较低时,就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人口蹄疫一般为一过性(患有一次后不会反复出现),有时呈地方流行性,一般发生于畜牧区[1]。

口蹄疫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人感染途径主要是由患病牲畜而来,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

  1. 直接接触:是病畜与健畜之间的感染,或饲养员、兽医、挤奶员等接触了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是通过污染的土壤、空气飞沫或吸入含病毒的尘埃等感染,也有经过皮肤创口感染的。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口蹄疫?

  1. 环境因素:主要是牧区、饲养区等牲畜聚集的地方,可出现大范围的动物口蹄疫,处于这个环境下的人群,防护不当,可被感染,诱发本病的发生。
  2. 免疫力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幼童,如果饮用了尚未消毒完全的乳制品,会导致感染。

哪些人容易得口蹄疫?

  1. 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儿童,由于个体原因免疫功能较低,对于外来病毒的抵抗力不强,饮用或者接触尚未消毒完全的乳制品,容易被传染。
  2. 牧民、兽医:此类人群长期同牲畜接触,增加了与病毒接触的机会,增加被传染的风险。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口蹄疫?

如去过口蹄疫疫区并接触过病畜的,如出现全身不适、疲乏、发热、轻微头痛、口腔和舌咽局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提示早期口蹄疫。

  1. 对于牧民和兽医而言,接触过患病牲畜后,自己出现口唇及手足部小水疱症状,可考虑是否为早期疾病提示。
  2. 对于儿童而言,饮用乳制品后出现口唇及手足部小水疱症状,可考虑是否感染了口蹄疫病毒。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口蹄疫?

口蹄疫的症状要根据患病人群来判定,成人患者可无症状表现,或者仅皮肤水疱表现。免疫力低下及儿童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也更高。

1.潜伏期:人被口蹄疫病毒感染后可有2~18天的潜伏期,儿童潜伏期可能更短,期间可无明显症状表现。

2.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发热、轻微头痛、口腔和舌咽局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3.急性发病期:

(1)轻症:初次水疱出现后5天可出现继发性水疱,一般病程不超过一周,预后良好。

(2)重症:突然发病,发热、体温升至39℃,伴有轻微头痛、精神萎靡、呕吐等,2~3天后出现口腔烧灼感、发干,手掌、足趾、鼻黏膜、眼结膜、面部、胸背皮肤发干、红肿,手掌、足趾等发痒,唇、舌、齿龈、口腔、指尖、指甲基部等部位出现豌豆大水疱迅速破裂。有的患者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四肢和背部疼痛、唾液分泌增加、口臭[1]。

其他症状

有时有咽喉痛、吞咽困难腹泻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各种炎症:重症者可并发胃肠炎心肌炎以及肺部的继发感染。病毒感染影响胃肠神经、心脏神经、肺部神经等。胃肠炎可有腹胀、腹痛、腹泻等,心肌炎可有胸闷、心慌、心悸等,肺部继发感染可有胸闷、胸痛、咳嗽、咳痰等[1]。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1. 优先考虑皮肤科。
  2. 确诊为口蹄疫传染时,需要到传染科就诊。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 接触过患病牲畜后,出现口唇、手足部疱疹和溃疡,及时就医。
  2. 突然发病、高烧(39℃),伴有轻微头痛、精神萎靡、呕吐等,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确诊需采病样进行病原分离、电镜观察涂片、血清学检测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测。

1.体格检查:

(1)体温测量:是否有发热的表现,腋温在37.5℃之上,可确定存在发热。

(2)视诊: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和形态,患者的口唇周围及手足部出现密集的小水疱,可伴有溃疡。

2.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取患者口唇水疱液、手足部水疱液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含口蹄疫病毒的存在。

(2)核酸检测病毒RNA:收集皮损样本或水疱液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是否存在口蹄疫病毒RNA,是一种敏感、快速的早期诊断方法。

(3)病毒培养:对疱液进行专门的病毒培养分离,看是否会有口蹄疫病毒在培养皿上生长,直接寻找病毒颗粒。该方法敏感性较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要低。

治疗

由于本病在人体患病的概率极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支持对症、抗病毒治疗,并积极预防并发症。

治疗目标

控制口蹄疫病毒的进一步感染,并提高患者对病毒的抵抗力,促进皮肤黏膜恢复,缓解临床症状。

急性期治疗

对于高热患者,应充分休息,多饮水,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及补充水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1. 抗病毒药物:适用于确定病毒感染人群。用于控制病毒感染。常用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干扰素和聚肌苷酸(聚肌胞)等。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对药物过敏的人禁用,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应遵从医生指导调整用药剂量)。
  2. 止痛药:适用于存在疼痛症状人群。用于缓解疼痛。常用药物:保泰松、罗非昔布等。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眩晕、便秘、排尿困难等。孕妇、哺乳期妇女、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禁用。
  3. 外敷药物治疗:适用于皮肤破损明显的患者。药物外敷以控制溃疡,修复皮肤及黏膜。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乳膏、锡类散等。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疼痛、瘙痒等。对该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2][3]。

手术治疗

本病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本病多为短期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及时且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皮损表现以及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得到治愈;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症状表现可加重,尤其是儿童患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多长时间复诊?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具体复诊时间遵医嘱。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口蹄疫?

1.一般人群:

(1)普通人群难以接触牲畜,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保证食物的完全消毒,充分煮熟食用,一般温度超过50℃以上都可杀病毒.

(2)日常采买食物要前往正规的商店,避免去未经检疫的摊贩。

2.高危人群:

(1)对于儿童而言,不食用尚未完全煮熟的饮食是预防的关键,并保证营养均衡,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休息,不熬夜,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对于牧民和兽医而言,在处理病畜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以及手套和胶靴,操作后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免感染。人一旦感染后,应立即隔离治疗,进行体外消毒,衣物做好卫生处理。根据国家规定,患口蹄疫的病畜一律深埋或焚烧,不准治疗,以防传染[1]。

 

参考文献: [1]胡杰,陆光润.人与动物感染口蹄疫的几个特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15-16.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9. [3]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等.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7.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