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人类患有本病主要是接触到了口蹄疫病毒并被传染。
口蹄疫病毒感染:病畜的内唇、舌面水疱或糜烂处,在蹄趾间、蹄上皮部水疱或破溃处以及母畜乳房周围水疱排出病毒最多,其次是流涎、乳汁、粪尿及呼出的气体也可排出病毒。这些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接触频繁或者免疫力较低时,就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人口蹄疫一般为一过性(患有一次后不会反复出现),有时呈地方流行性,一般发生于畜牧区[1]。
人感染途径主要是由患病牲畜而来,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为主。
如去过口蹄疫疫区并接触过病畜的,如出现全身不适、疲乏、发热、轻微头痛、口腔和舌咽局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提示早期口蹄疫。
口蹄疫的症状要根据患病人群来判定,成人患者可无症状表现,或者仅皮肤水疱表现。免疫力低下及儿童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也更高。
1.潜伏期:人被口蹄疫病毒感染后可有2~18天的潜伏期,儿童潜伏期可能更短,期间可无明显症状表现。
2.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发热、轻微头痛、口腔和舌咽局部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3.急性发病期:
(1)轻症:初次水疱出现后5天可出现继发性水疱,一般病程不超过一周,预后良好。
(2)重症:突然发病,发热、体温升至39℃,伴有轻微头痛、精神萎靡、呕吐等,2~3天后出现口腔烧灼感、发干,手掌、足趾、鼻黏膜、眼结膜、面部、胸背皮肤发干、红肿,手掌、足趾等发痒,唇、舌、齿龈、口腔、指尖、指甲基部等部位出现豌豆大水疱迅速破裂。有的患者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四肢和背部疼痛、唾液分泌增加、口臭[1]。
各种炎症:重症者可并发胃肠炎、心肌炎以及肺部的继发感染。病毒感染影响胃肠神经、心脏神经、肺部神经等。胃肠炎可有腹胀、腹痛、腹泻等,心肌炎可有胸闷、心慌、心悸等,肺部继发感染可有胸闷、胸痛、咳嗽、咳痰等[1]。
确诊需采病样进行病原分离、电镜观察涂片、血清学检测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测。
1.体格检查:
(1)体温测量:是否有发热的表现,腋温在37.5℃之上,可确定存在发热。
(2)视诊: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和形态,患者的口唇周围及手足部出现密集的小水疱,可伴有溃疡。
2.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取患者口唇水疱液、手足部水疱液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含口蹄疫病毒的存在。
(2)核酸检测病毒RNA:收集皮损样本或水疱液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是否存在口蹄疫病毒RNA,是一种敏感、快速的早期诊断方法。
(3)病毒培养:对疱液进行专门的病毒培养分离,看是否会有口蹄疫病毒在培养皿上生长,直接寻找病毒颗粒。该方法敏感性较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要低。
由于本病在人体患病的概率极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支持对症、抗病毒治疗,并积极预防并发症。
控制口蹄疫病毒的进一步感染,并提高患者对病毒的抵抗力,促进皮肤黏膜恢复,缓解临床症状。
对于高热患者,应充分休息,多饮水,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及补充水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本病不需要手术治疗。
本病多为短期治疗。
经过及时且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皮损表现以及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得到治愈;但如果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症状表现可加重,尤其是儿童患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具体复诊时间遵医嘱。
1.一般人群:
(1)普通人群难以接触牲畜,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保证食物的完全消毒,充分煮熟食用,一般温度超过50℃以上都可杀病毒.
(2)日常采买食物要前往正规的商店,避免去未经检疫的摊贩。
2.高危人群:
(1)对于儿童而言,不食用尚未完全煮熟的饮食是预防的关键,并保证营养均衡,多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休息,不熬夜,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对于牧民和兽医而言,在处理病畜时,必须穿戴工作衣帽以及手套和胶靴,操作后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免感染。人一旦感染后,应立即隔离治疗,进行体外消毒,衣物做好卫生处理。根据国家规定,患口蹄疫的病畜一律深埋或焚烧,不准治疗,以防传染[1]。
参考文献: [1]胡杰,陆光润.人与动物感染口蹄疫的几个特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15-16.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9. [3]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等.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