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更多见
- 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 具有传染性,通过口、粪、呼吸道分泌物等传播
病因
为什么会得病毒性脑膜炎?
当病毒性病原体强于人体免疫力时,病毒就会经呼吸道、眼部、性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并通过外周和颅神经进入脑膜,从而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引发病毒性脑膜炎[3]。
- 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病因的85%~95%。肠道病毒可以经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病毒经肠道进入血液后产生病毒血症,然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病毒性脑膜炎。肠道病毒主要包括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虫媒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 其他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或性接触传播)、腺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眼分泌物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经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也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病毒性脑膜炎?
- 年龄因素:病毒性脑膜炎大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抵抗力较差、免疫系统较弱,更易感染病毒。
- 免疫系统受损:一些疾病(如艾滋病等)和药物(化疗药物等)会导致免疫系统减弱,更易使病毒侵入,增加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生风险。
-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更易导致病毒侵入,诱发病毒性脑膜炎。
哪些人容易得病毒性脑膜炎?
- 免疫力低下患者:某些疾病(如艾滋病等),药物(如化疗药物等),近期器官或骨髓移植都会导致免疫系统减弱,增加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率。
- 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脑膜炎大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抵抗力较差、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更易感染病毒。
- 生活习惯不良人群:与他人共用个人用品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易感染病毒,导致病毒性脑膜炎。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一般无早期征兆。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病毒性脑膜炎?
不同病毒引起的脑膜炎,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 全身中毒症状:80%以上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40℃,一般不超过40℃;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畏光、易怒、肌肉痛、食欲减退、困倦、全身乏力等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主要为前额部和太阳穴两侧),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4]。
因患者的年龄不同,症状会有所差异。
- 婴儿:最常表现为发热,还可能出现呕吐、厌食、皮疹、易怒、易激惹、烦躁不安、精神差等症状。
- 儿童及成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畏光、易怒、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肌肉酸痛、全身乏力、上呼吸道症状(如咽峡炎等)等。
其他症状有哪些?
某些病毒引起的感染,可能出现皮疹(埃可病毒等)、阵发性肋间神经痛(B组柯萨奇病毒)、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等症状。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 脑积水:炎症堆积和蛛网膜颗粒阻塞,会导致脑积水,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记忆丧失等症状。
- 脑脊髓炎:当炎症控制不佳,可能引起脑脊髓炎,通常会出现咳嗽、肌肉酸痛、频繁呕吐等症状。
- 脑疝:当病情较重,引起颅内压增高,可能出现脑疝,通常会出现抽搐、呕吐、高热不退、甚至昏迷等症状。
- 神经后遗症:当病变麻痹颅神经,患者可能出现听力、视力和行为障碍,儿童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5]。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 神经内科:优先就诊于神经内科;
- 急诊科:如果出现发热、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可就诊急诊科;
- 儿科:儿童及婴幼儿患病应就诊于儿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体温高热不退(尤其是体温持续4小时高达39℃)、持续头痛、恶心呕吐、脖子僵硬等问题,应及时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根据全身症状、脑脊液检查等确诊,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检查等)。
- 体格检查:可能出现发烧、颈部僵硬和精神状态改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癫痫发作,皮肤改变(出现带状疱疹、麻疹等)等。
- 脑脊液检查:是鉴别脑膜炎病因的最重要检查,病毒侵害时显示蛋白略增高,而糖和氯化物正常。
- 血液检查:用于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当受到病毒感染时,可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 病毒学检查:可从血清、粪便、尿液或脑脊髓中分离出病毒,作为辅助检查。
- CT扫描或MRI:有助于排除颅内病变,以评估脑膜周围是否有改变,并排除脑炎、颅内脓肿、硬膜下积脓等其他病变。
- 脑电图:当医生怀疑病毒影响脑组织,可进行该项检查。
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退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以便控制早期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治疗目标
及时诊治,缓解症状,预防长期后遗症,改善预后。
药物治疗
- 退烧药:对于有发热的患者,应采用退烧药,常见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等,副作用包括肝损伤等。
- 止痛药:头痛严重者,可采用止痛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等,止痛药可能会导致便秘。
- 止吐药物:有助于预防恶心并控制呕吐,常用的药物包括恩丹西酮、氟哌利多、异丙嗪等。副作用有困倦、口干等。
- 抗病毒药物:有助于缩短病程,缓解症状。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病毒性脑膜炎,一般使用免疫血清球蛋白等药物,可能出现低烧等反应;如果怀疑是疱疹性脑膜炎,应立即使用阿昔洛韦,但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 抗惊厥药物:癫痫发作时应立即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劳拉西泮、苯妥英钠,咪达唑仑和巴比妥酸盐等,可能会出现水肿、运动功能受损等副作用[5]。
- 脱水药:脑水肿在病毒性脑膜炎不常见,可适当应用甘露醇。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施药。
治疗周期
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会在治疗后1~2周内康复,部分患者则需要数月。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规范有效的治疗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一般可完全治愈,且预后良好;若未及时得到正规治疗,病毒可能会波及脑实质,导致神经功能缺陷,如残疾或瘫痪等,甚至危及生命。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一般在治疗后一个月复诊,具体情况遵医嘱。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病毒性脑膜炎?
普通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病毒性脑膜炎:
- 一般措施:平时应加强运动、营养均衡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以预防感冒和肠道感染。
- 勤洗手:平时应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上厕所后,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包括病毒性脑膜炎在内的多种疾病。
-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勿与他人共享饮料、食物、吸管等,也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润唇膏等个人物品,避免病毒感染。
-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抵抗某些病毒,如麻疹、腮腺炎、水痘和流行性感冒等,预防某些类型的病毒性脑膜炎。
- 高危人群干预:有基础疾病人群,应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生活习惯不良人群应纠正不良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付培培,刘晓红.小儿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16-18. [2] 郑志强等.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原学流行特征回顾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14):1775-1780. [3]贾建平等.神经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7-238. [4]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https://www.cdc.gov/meningitis/viral.html. [5]Medscape: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168529-overview#a2.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