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病毒性感染(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发生病毒性感染[1,2]?

病毒性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2]?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6)医源性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感染疾病[1,2]?

1、饮食、作息不规律,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对于免疫力低下、且未接种常规病毒疫苗的人群,病毒感染性疾病风险增加。

2、生活于经济和卫生条件较低地区的人群:在气候炎热、污水和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且消毒预防工作能力弱的地区,生活在此的人群发生病毒性感染风险增高,如非洲地区的埃博拉出血热等。

3、有病毒性传染病疫区旅居史的人群:如1988年我国上海暴发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4个月内发生31万例,是由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毛蚶引起;或处于虫媒病毒性感染高发的区域,如登革热病毒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有蚊媒存在的地方。

4、与传染源之间存在密切接触的人群:如SARS-CoV可通过飞沫近距离传播。

5、饮食不洁人群:可通过食入被病毒感染者粪便所污染的食物,或与感染者共餐时使用被污染过的餐具而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部分病毒性感染疾病为人畜共患病,如违法食用野生果子狸是导致SARS-Co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6、吸毒或存在血液暴露风险的人群:此类人员可通过共用注射器等方式,造成病毒的直接传播。

7、不洁性行为者:如频繁更换性伴侣、且存在无套性行为等高危经历者,发生HPV、HIV感染风险增加。

病症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病毒感染性疾病[1,2]? 

由于不同病毒对组织细胞的亲嗜性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病毒感染可引起不同的症状。此外,对于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而言,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感染病灶的局部症状,但是病情发展至严重阶段,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全身表现。

1、全身性症状:绝大多数病毒感染可因机体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合并疲乏、周身不适、肌肉骨骼酸痛、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2、局部症状:

(1)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咳嗽、流涕、喷嚏等症状,如流感病毒等;SARS-CoV等可导致呼吸困难、发绀等呼吸衰竭相关症状;

(2)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如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3)麻疹病毒感染除可引起发热、咳嗽等症状外,还可以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呈0.5-1mm针尖样大小的白色点状突起,周围有红晕;此后可出现淡红色斑丘诊等皮肤表现;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可出现皮肤水痘,呈椭圆疱疹,周围有红晕,壁薄易破,常伴局部瘙痒。

(5)其它表现:如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引起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唾液腺肿大等症状。

其他症状[1,2]?

病毒性感染除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外,尚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等复杂机制导致其他少见症状,如腮腺炎感染可导致睾丸炎卵巢炎等;男性可表现为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女性可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

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吗[2]?

病毒性感染疾病导致机体损伤,如病情发展严重可导致相关并发症,如HBV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可能在肺炎的基础上并发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病毒性心肌炎等。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2]?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1-3]?

治疗

由于病毒的生命过程需要寄生在细胞内完成,而病毒的结构相对简单,其携带的核酸物质结构与人体细胞的核酸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多数病毒性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故针对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支持为主,如流行性感冒等。也正因为如此,对病毒性感染的预防重于治疗。同时,对于部分病毒性感染疾病,已开发了一些抗病毒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各个生物学阶段,可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IDS的治疗。此外,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目前也开发出了小干扰RNA等新型抗病毒药物,未来可能步入临床应用。病毒性感染疾病的预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既与病毒种类、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机体病变相关,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身体一般状况、以及器官功能的损伤及修复的斗争过程相关。某些急性病毒性感染可能自愈,如流行性感冒;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多为慢性,且机体终生与病毒处于共生状态,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虽然少见,但是一旦确诊、死亡率极高,如狂犬病等[1,2]。

治疗目标[2]:

病毒性感染的治疗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学治疗并重是主要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1,2]

病毒感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随着科学发展进步,目前已开发出部分抗病毒药物:

1、抗病毒的化学药物:

(1)核苷类化合物: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异常嘧啶、以取代病毒前体DNA的胸腺嘧啶,即可干扰病毒基因的合成与表达,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或迫使病毒复制出异常的子代个体,从而无法进一步感染其它细胞。常用的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可用于治疗HIV感染等。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皮疹、偶见幻觉等,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倦、头晕、失眠等,齐多夫定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乳酸中毒、肝功能损伤等。上述药物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非核苷类化合物:可抑制DNA聚合酶或RNA反转录酶的活性,干扰病毒基因的复制,主要包括:

① 膦甲酸钠:为焦磷酸化合物,可抑制疱疹病毒科各种病毒的DNA聚合酶,也对HIV的反转录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肾功能损害,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

② 奈韦拉平、吡啶酮、地拉韦啶:这些药物都是非核苷类RNA反转录酶抑制剂,可结合于RNA反转录酶的活性部位附近,导致酶蛋白变构、从而降低酶的活性,现已用于AIDS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肝功能损害、乏力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或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3)蛋白酶抑制剂:此类药物作用于与病毒复制相关的蛋白酶,导致病毒基因复制障碍,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① 沙奎那韦:能抑制HIV复制周期中、晚期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前体结构蛋白裂解,减少形成成熟病毒体的核心成分,从而抑制HIV病毒。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腹部不适、恶心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孕妇。

② 茚地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此类药物通过肽键与HIV的蛋白酶结合,抑制蛋白酶活性,已用于HIV感染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疲乏、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酸、厌食、胃肠不适等,禁用于对本品过敏和孕妇。

(4)病毒基质蛋白M2、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在流感病毒的结构中,其表面镶嵌有NA等物质,且流感病毒的外壳骨架包含M2蛋白等物质,这些成分均与流感病毒的侵袭和感染能力相关,抑制这些蛋白质成分可影响病毒的活性:

① M2蛋白抑制剂:主要为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通过阻断病毒的M2蛋白而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使病毒的早期复制被中断,从而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在老年人中常见,包括幻觉、精神改变等,哺乳期妇女禁用。

②  NA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奥司他韦,此类药物可抑制流感病毒的NA,进而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向外释放,故能够防止病毒在人体被感染的细胞之间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毒在人群之间的传播能力。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

2、干扰素(INF):是由病毒及其它诱生剂刺激人体后,由机体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类功能性糖蛋白,INF本身不具有杀伤病毒的作用,但它可与靶细胞(即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断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此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为类流感综合征,包括发热、寒战、肌肉疼痛、注射部位红斑等,大剂量用药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禁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妊娠和哺乳患者。

3、新抗生素类药物:过去认为抗生素类药物仅针对细菌类微生物存在抑制和杀灭作用,近期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了一些具有抗HIV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因此目前认为抗生素类药物同样具有治疗病毒性感染的作用。例如放线菌素是从放线菌发酵物中提取的抗生素,临床用于抗肿瘤治疗,后来发现此药物能够影响HIV的复制与整合;又如新霉素B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目前发现该药也可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因子,阻断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病毒RNA的复制。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损伤肝肾功能等,孕妇、哺乳期妇女和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禁用。

4、糖皮质激素:又称为类固醇激素,并不属于抗病毒药物。该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主要用于缓解病毒性感染引起的重症反应,如暴发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故应慎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患者,仅在重症患者中应用,长期应用可导致向心性肥胖及继发感染等。

一般治疗[2]?

对于病毒性感染疾病而言,目前临床可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限,故针对此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包括充分休息、避免继发感染,重症患者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呼吸困难或缺氧患者予以吸氧,如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应注意补液以避免脱水,保证充分的能量摄入等。如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时,应予以辅助生命支持,如呼吸机等。

中医治疗

目前认为多种中药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如黄连、板蓝根、鱼腥草等,不同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其具体有效成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治疗周期[2]:

不同种类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症状和病程长短各不相同,故病毒性感染的治疗周期难以一概而论。例如流行性感冒轻症型患者可于1-2周后好转,而AIDS患者则需要终生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2]?

由于不同类型病毒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且病毒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故不同病毒性感染对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2]?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病毒性感染[1,2]?

除了生活中避免不良习惯及嗜好外,目前针对病毒性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为疫苗接种。针对常见的致病性病毒,已开发出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性疫苗,应当按照当地接种计划按时接种疫苗,如水痘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等。在病毒性感染流行时节和地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接种,如甲型流感等。

 

参考文献:

[1]李明远,徐志凯,等.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3-436.

[2]李兰娟,任红,等.传染病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4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19/5535757/files/da89edf7cc9244fbb34ecf6c61df40bf.pdf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