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由于合成丙酮酸激酶的PK基因异常,导致丙酮酸激酶缺乏。红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异常,红细胞内二磷酸腺苷(ADP)和氧化型辅酶Ⅰ合成受损,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葡萄糖代谢量的减低,钠离子在细胞内聚集,红细胞肿胀为球形,球形红细胞通过脾脏时会被破坏,导致溶血。

1.基因突变:PK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难以正常合成丙酮酸激酶。

2.遗传因素: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遗传发病。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会加速基因突变速率,诱发本病。

哪些人容易得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有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族史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发病早期出现容易疲倦,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并症的表现。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可出现贫血黄疸表现,常见症状有乏力、头晕、皮肤巩膜黄染[1]。

具体症状表现如下:

1.乏力、头晕: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出现溶血反应,机体表现乏力、头晕。

2.皮肤巩膜黄染:异常红细胞在脾脏被破坏,红细胞中胆色素游离于血液中,出现全身黄疸症状。可见皮肤、眼白部分发黄,严重者尿液呈现黄色。

其他症状

患者伴有脾大,因为脾脏功能亢进,会代偿性增大。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可引起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胆石症。

1.胆红素脑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会导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增加,引起胆红素脑病,可出现头痛、嗜睡、惊厥等症状。

2.胆石症:血液中高浓度胆色素会形成结石,导致胆石症,可出现胆绞痛,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3.溶血:急性感染或妊娠可以使慢性溶血过程加剧,甚至出现“溶血危象”,此时可能需要输血。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如果出现单纯性疲倦、乏力可以持续观察。

2.如果出现乏力、头晕、皮肤巩膜黄染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根据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1]。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呼吸频率是否加快,皮肤、甲床、面颊颜色是否苍白,检查脾脏是否增大。如有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皮肤、白眼球(巩膜)是否均匀发黄,如有则是黄疸

2.实验室检查: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发现丙酮酸激酶活性小于15.0±1.99U/gHb,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荧光在25分钟以后消失可明确诊断。

治疗

本疾病是基因异常性疾病,缺乏特异性治疗,不能治愈。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治疗目标

切除脾脏减少红细胞破坏,缓解症状,服用药物改善贫血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出现贫血症状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者。

1.叶酸:通过口服叶酸,补充血清中叶酸含量,需要用药至贫血症状完全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叶酸不良反应有畏食、恶心腹胀、胃部不适及胃肠道症状。

2.维生素B12:通过口服维生素B12,补充血清中维生素B12含量。需要用药至贫血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服用维生素B12需维持治疗6个月。使用维生素B12需要关注血钾浓度,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维生素B12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痛风患者慎用,因为服用后可能发生高尿酸血症

手术治疗

1.脾切除术:若患者贫血、黄疸症状严重,需要长时间输血的患者可以进行脾切除手术。脾切除手术可改善预后。患者行脾切除术至少大于10岁。儿童患者在脾切除后有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性的感染的风险,危及生命。

2.胆囊切除术:有胆石症的患者可同时行胆囊手术,避免反复发生胆绞痛。

其它治疗

输血: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浓度在80~100g/L(克/升)以上。严重贫血的患者进行红细胞输注。不良反应有发热、过敏。输血前应该进行配型试验。

治疗周期

通常需要终身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规范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不影响寿命。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本病可能会出现严重贫血危及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定期6个月复诊。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1.一般人群预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食物种类丰富,避免长时间或过热烹饪。

2.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有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族史的人,应定期体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44-546.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