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多种潜在因素对气道和终末细支气管的损伤都可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如呼吸道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吸入性损伤、器官移植等。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支原体等,感染因素会造成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与慢性炎症。
2.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和嗜酸性筋膜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发生细菌感染,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引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3.吸入性损伤:吸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氮、氯、光气、灼热气体、飞灰等损伤气道黏膜上皮,黏液分泌增加,也会引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4.毒物:吸入有毒物质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呼吸道受刺激发生损伤,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5.器官移植者:心肺联合移植或肺移植、骨髓移植,是成年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肺移植等因素产生的持续性气道刺激性损伤导致促细支气管再生的克拉拉细胞(可分泌蛋白水解酶等,降低黏液黏稠度,保证气道通畅)数量严重减少甚至消失,从而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6.药物:青霉胺、洛莫司汀、可卡因等药物刺激细支气管黏液分泌增多,也可引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7.不明原因:目前隐源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尚无原因解释,一般发生于女性群体,因不明因素刺激导致细支气管黏膜损伤,引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1.工作环境接触有毒气体的人群:工作环境有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会增加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风险。
2.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使用药物发生免疫反应的风险增加,易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3.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器官移植后的患者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易发生黏膜损伤,引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若患者在骨髓移植或其他器官移植后有活动后气喘症状,可提示早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特征为细支气管的炎症和纤维化,导致下呼吸道损伤后气道腔变窄或完全闭塞。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1.咳嗽:通常为持续性干咳,痰液较少。
2.喘息:表现为呼吸急促、快而浅,活动后喘息更加明显。
3.呼吸困难: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需要用力呼吸,运动后症状明显。
1.慢性呼吸衰竭:常由于细支气管阻塞,可发生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嘴唇发绀,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能发生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
2.自发性气胸:由于细支气管阻塞,导致肺组织纤维化,肺壁破坏,肺大泡形成胸膜粘连,而感染后由于咳嗽等因素致肺大泡破裂、破口不易闭合而形成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并伴有明显口唇和四肢末端皮肤青紫。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引起肺血管床减少及缺氧致肺动脉收缩和血管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发生右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等。
急诊科、呼吸内科
1.如果出现持续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一般去呼吸内科就诊。
2.如果呼吸困难明显,口唇和四肢皮肤青紫突出,要紧急去急诊科就诊。
1.当器官移植等患者发生持续性咳嗽时,应去医院进行检查。
2.当咳嗽严重、运动后喘息加剧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3.当发生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1.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通过听诊、触诊确定病变的大致位置及程度。若体格检查见患者呼吸增快,呼吸动度大,有鼻翼扇动、三凹征,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和湿啰音,可辅助确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CT检查:可通过高分辨率CT检查观察病变范围及程度。若检查结果显示为节段性或小叶性透过度减低及支气管管壁增厚,即可诊断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3.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活检检测肺部组织病变情况。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取得肺部组织进行活检,若活检结果显示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小呼吸道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即可确诊。
4.肺功能检查:可通过肺功能检查明确病变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若检查结果为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即可辅助确诊。
本病不能治愈。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目标为缓解咳嗽、喉鸣喘等症状,避免并发症发生。
1.抗感染药物:常用阿奇霉素,适用于发生细菌感染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本药可抑制肺部细菌生长,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副作用有药疹等,对头孢菌素过敏者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过敏反应史者禁用。
2.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确诊后即可用药。本药可缓解患者细支气管内部炎症反应。副作用有肌无力、恶心、呕吐等。对本品及其他甾体激素过敏者禁用。
3.免疫抑制剂:常用甲氨蝶呤,通过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减轻患者肺部炎性反应。副作用有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等。患银屑病的孕妇与哺乳期妇女禁用。
短期治疗。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咳嗽、喘息症状可得到改善。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病情进展后,可引起呼吸衰竭等不良后果。
患者应在治疗一周后进行复诊,择期复查肺HRCT(高分辨率CT检查)和肺功能,每3~6个月进行1次评估。
1.普通人群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1)避免工作或生活于污染的环境,减少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物的吸入,重污染天气应减少外出和劳动。
(2)注意天气变化,天冷加衣,预防感冒;在感冒流行期间避免集体活动,以防被感染。
(3)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跳绳、骑自行车,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高危人群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1)尽量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青霉胺、洛莫司汀、可卡因。
(2)若患有呼吸道感染、结缔组织病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炎症影响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3)异体移植物受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预防用药,防止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丹,陈志敏.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2):903-907. [2]马坤,姚慧,王凯,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再认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08):6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