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膀胱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形成的过程,既存在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较为明显的两大致病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
1.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烟雾中存在的亚硝胺、2-萘胺和对氨基联苯增加了吸烟者尿中色氨酸的代谢产物,约有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导致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4倍。
2.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如长期接触染料、皮革、橡胶、塑料、油漆等,会显著增加发生膀胱癌的风险。目前已经肯定的主要致癌物质是联苯胺、β-萘胺、4-氨基双联苯等,可在30~50年后发病。
3.膀胱慢性感染、异物长期刺激:如膀胱结石、膀胱憩室、血吸虫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导致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4.遗传因素:有膀胱癌家族史者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癌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1.药物:应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含有非那西汀的止痛药等,会诱发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2.放疗:近期及远期的盆腔放疗史,可诱发膀胱癌。
3.饮食:大量摄入脂肪、胆固醇、油煎食物和红肉,长期饮用砷含量高的水、咖啡、人造甜味剂等,均会诱发膀胱癌。
1.51~70岁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男性:年龄的逐年增长会导致患癌风险增加。
2.大量吸烟者:可因烟雾中存在的亚硝胺、2-萘胺和对氨基联苯增加了尿中色氨酸的代谢产物,从而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3.从事纺织、染料制造、橡胶化学、药物制剂和杀虫剂生产、油漆、皮革及铝和钢生产的工作者:会增加联苯胺、β-萘胺、4-氨基双联苯等致癌物质的接触,增加患膀胱癌风险。
4.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及止痛药的患者:尤其是含有环磷酰胺、非那西汀等成分的药物,会增加膀胱癌发生风险。
5.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油煎食物,例如烧烤、大量红肉等的人群:不健康饮食也会导致膀胱癌发生风险增加。
6.存在膀胱癌家族史的其他家庭成员:遗传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膀胱癌发生。
7.长期饮用砷含量高的水、咖啡的人群:砷污染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8.患有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癌的患者:会导致膀胱癌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9.膀胱慢性感染者:长期的慢性刺激还会导致癌变的发生。
10.血吸虫感染者: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11.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者: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早期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肉眼血尿,尤其是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
1.血尿:无痛性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80%以上患者可出现,尤其是间歇性全程无痛血尿,也可表现为初始血尿或终末血尿,部分患者可排出血块或腐肉样组织。血尿持续时间,出血量与肿瘤恶性程度、分期、大小、数目、范围、形态有一定关系,但不一定成正比。
2.膀胱刺激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与广泛分布的原位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有关,尤其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时。
3.尿流梗阻症状:表现为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多发生在肿瘤较大、膀胱颈部位的肿瘤及血块堵塞时。肿瘤浸润输尿管口可引起上尿路梗阻,表现为腰痛、肾积水和肾功能损伤。
晚期肿瘤侵犯膀胱周围组织、器官或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时导致膀胱区疼痛、膀胱阴道瘘、下肢水肿等相应症状。
远处转移时也可出现转移器官功能受损、体重减轻、骨痛及恶病质等表现。
肾功能不全:如果肿瘤侵及输尿管,可造成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贫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尿潴留:发生在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肿瘤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导致尿潴留,表现为排尿困难。
泌尿外科、肿瘤科
1.膀胱癌确诊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肿瘤发生部位,有无累及邻近器官等情况,优先就诊泌尿外科。
2.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时,也可就诊于肿瘤科。
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时,建议及时就医。
1.体格检查:膀胱癌患者触及盆腔包块多是局部进展性肿瘤的证据,还包括经直肠、经阴道指诊和麻醉下腹部双合诊等,可以直接触摸到肿块。
2.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属于简单易行的实验室检查,适用于部分膀胱肿瘤在发病开始肉眼血尿不严重,仅为显微镜下血尿且间歇出现时。如果离心后的尿沉渣中每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数目超过5个,应予以重视。
(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检测到肿瘤细胞,具有简便、无创、特异性高、患者易接受的特点,是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疑有尿路上皮肿瘤但未确诊患者以及高危职业者,也可作为接触化学致癌物人群的普查首选。注意通过自然排尿收集新鲜尿进行检查,连续检查3天。
(3)尿液肿瘤标记物检查: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监测随访,包括膀胱肿瘤抗原、核基质蛋白22、荧光免疫原位杂交等肿瘤标记物检查,发现核基质蛋白22与膀胱肿瘤抗原,对早期膀胱癌诊断有辅助作用。
3.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属于无损伤性检查,广泛用于膀胱癌的诊断和血尿患者的筛查。超声检查可经腹、经直肠和经尿道三种途径进行,可同时检查肾、输尿管、前列腺和其他脏器,有助于了解上尿路是否有肿瘤、积水、以及其他器官是否有转移,约有83%直径大于1cm的肿瘤和95%直径大于2cm的肿瘤可以通过B超发现。
(2)泌尿系统X线检查和静脉尿路造影:对于浸润性膀胱肿瘤或膀胱肿瘤并发肾盂、输尿管肿瘤以及有肾积水征象时,具有应用价值。
(3)CT检查:对诊断膀胱肿瘤有一定价值,可发现>1cm的肿瘤,还有助于鉴别膀胱内血块,但对<0.5cm的肿瘤和原位癌诊断率不高。
(4)核磁共振(MRI)检查:可三维成像,有助于准确判断膀胱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分期准确性可达85%。
(5)核素骨扫描:一般不推荐常规检查,只在浸润性或转移性膀胱癌患者出现骨痛等特异症状,怀疑骨转移时才行骨扫描协助诊断。
(6)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一般不用于常规检查,对于膀胱癌的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7)胸部检查:膀胱癌诊断明确的患者应常规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肺部转移。
4.膀胱镜检查和活检:目前仍然是诊断膀胱癌最可靠的方法,可发现膀胱内是否有肿瘤、明确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部位,并且可以对肿瘤和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1)膀胱镜活检:应注意尽可能在肿瘤深部进行,有助于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
(2)光动力学诊断:指向膀胱内灌注HAL、5-ALA等光敏剂,这些光敏物质可在一定波长的光源激发下产生特异性红色荧光并积聚于肿瘤细胞中,与正常膀胱黏膜的蓝色荧光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发现普通膀胱镜难以发现的小肿瘤、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有助于提高膀胱癌的检出率,减少术后病灶的残余和复发,有助于在随访中早期发现肉眼无法可见的病灶。
(3)窄谱成像膀胱镜:利用窄谱光的成像技术,窄谱光穿透黏膜表层后即能被黏膜内的血红蛋白大量吸收,从而能够细微地反映毛细血管和黏膜表面变化。
部分膀胱癌可以被治愈,膀胱癌的基本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数目、复发性,既往治疗情况和全身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治疗目标为彻底切除肿瘤,缓解和控制肿瘤导致的疼痛、出血,尽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用于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同时可对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诊断、肿瘤分级和分期,为进一步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对于有多发性肿瘤、原位癌或高级别肿瘤的患者,首次术后肿瘤残余率可以达到33.8%~36%。但如果是肿瘤直径>3cm或肿瘤多发初次手术不彻底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电切手术。
2.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80%,术中需要同时行尿道改道手术有严重并发症(心、肺、肝、脑、肾等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不能进行此种手术。
3.经尿道激光手术:适用于乳头状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但术前需进行肿瘤活检以便于诊断。
4.光动力学治疗:适用于膀胱原位癌、控制膀胱肿瘤出血、肿瘤多次复发、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全身皮肤过敏,需要在治疗后避光6~8周。
5.保留膀胱的手术:适用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不愿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该手术方式包括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多数保留膀胱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可通过经尿道途径切除肿瘤。但如果肿瘤位于膀胱憩室内、输尿管开口周围、经尿道手术操作盲区或有严重尿道狭窄和无法承受截石位的患者应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塞替派:有助于阻止核酸合成,可使肿瘤的复发率从73%下降到47%。其中对分级低的肿瘤治疗效果最好。常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建议每次塞替派治疗前应先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2.丝裂霉素:可抑制肿瘤细胞复发,发挥抗肿瘤作用。丝裂霉素的副作用包括化学性膀胱炎,膀胱壁钙化以及生殖器皮疹等。
3.多柔比星:属于抗生素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是嵌入细胞DNA而抑制核酸合成,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常见副作用主要是化学性膀胱炎,少数患者甚至发展为永久性的膀胱挛缩。
4.表柔比星:对细胞周期各阶段均有作用,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化学性膀胱炎。
5.吡柔比星:可以迅速进入癌细胞,通过直接抑制核酸合成,从而杀灭癌细胞。治疗副作用主要是化学性膀胱炎。
6.羟喜树碱:主要对增殖细胞敏感,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治疗主要副作用为化学性膀胱炎。
7.卡介苗:适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可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并能减少肿瘤进展。卡介苗的主要副作用为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和全身流感样症状。存在尿路感染、排尿刺激症状严重及正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慎用。
8.顺铂:主要作用靶点为DNA,干扰DNA复制,或与核蛋白及胞质蛋白结合,产生细胞毒性。顺铂主要的副作用为肾毒性和恶心、呕吐、神经毒性、骨髓抑制以及过敏反应等。
9.甲氨蝶呤: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其毒性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肾病及骨髓抑制等。
10.长春碱: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也可作用于细胞膜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移,抑制蛋白质合成。长春碱的毒性作用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11.吉他西滨: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过敏反应等。
12.紫杉醇: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紫杉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荨麻疹和低血压)、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变、肌肉关节疼痛,胃肠道反应以及脱发等。
1.根治性放疗:适用于膀胱全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手术未切净的残存肿瘤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者,包括常规外照射、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适形放疗。放疗的局部控制率约为30%~50%,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总的生存率为40%~60%。
2.姑息短程放疗:适用于晚期膀胱癌、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有助于减轻血尿、尿急、尿痛等症状。姑息短程放疗的副作用为增加急性肠道并发症的危险,包括腹泻和腹部痉挛疼痛。
由于膀胱癌的治疗往往会在手术之后进行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因此治疗周期通常为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膀胱癌的预后与肿瘤分级、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复发时间和频率、肿瘤数目以及是否存在原位癌等因素密切相关,分级和分期越高,远期生存率越低。
膀胱癌患者建议在术后3个月进行第一次复诊。如果低危肿瘤患者第一次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建议9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复诊,此后每年一次直至5年。
高危肿瘤患者前2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开始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
因为膀胱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所以目前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但是远离导致膀胱癌的高危因素可预防疾病发生。
1.合理膳食:保持清淡饮食,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油煎食物,例如烧烤、大量红肉等食物的摄入。
2.戒烟酒:严格戒烟酒,包括二手烟、电子烟等各种形式的吸烟。
3.远离工业化工产品:避免接触染料、皮革、橡胶、塑料、油漆等物质,例如避免经常染发等,从事相关工作者应做好职业防护或者更换工作。
4.多喝水:多饮水促进多排尿,减少细菌等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膀胱内,但要避免长期大量喝咖啡。
5.高危人群早干预:存在膀胱癌家族史的人群或患有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体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