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扁平足(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扁平足?

平足症病因分先天性及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原因与足骨、韧带、肌肉发育异常有关;后天性则与劳累过度、穿鞋不当、疾病等有关。

1.先天性因素:

(1)足舟骨结节过大;

(2)足副舟骨或副骺未融合;

(3)跟骨外翻;

(4)垂直距骨;

(5)先天性足部韧带、肌松弛。

2.后天性因素:

(1)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2)长期患病卧床,缺乏锻炼,导致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容易使足纵弓遭到破坏;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5)脊髓灰质炎足内外在肌力失衡后常遗留平足症。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扁平足?

哪些人容易得扁平足?

1.从事长期负重站立或长途跋涉行走的职业者,如军人等。

2.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病患者。

3.脊髓灰质炎患者。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扁平足?

扁平足早期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时加重,休息可减轻。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扁平足?

扁平足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时加重,休息可减轻。查体可发现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缘饱满,足印明显肥大等。

临床上不同类型的平足症的发展均可分为初发期、痉挛期和强直期三个阶段。

1.初发期:这个阶段足部无形态改变,在活动或一次较劳累的工作后,感到足底发热、酸痛与乏力。有副舟骨的患者局部有轻度红肿。一般经过一夜的休息,症状便可消失。

2.痉挛期: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即到此期。这个时候脚会出现明显的形态畸形,这种畸形及早期症状如经充分休息或麻醉后,便可以完全或部分消失。在此期间患者行走、站立不能持久。

3.强直期:此时足部的畸形经过休息、麻醉也不能消失或恢复,形成固定的畸形。此时患者足部疼痛可能减轻,但步行、跑跳则更为困难,久之可促发腰、髋、膝关节的骨关节炎的发生。

其他症状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扁平足一般预后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出现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等症状时,及时至骨科就诊。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间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查体发现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缘饱满,足印明显肥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体格检查:对足部进行体格检查,可见腓骨长肌出现强直性痉挛,由轻而重,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距骨头部突出于足内侧。

2.X线检查:X线检查主要用于判断畸形严重程度与选择治疗方法。

治疗

本病可以治愈。当扁平足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才需要治疗,对于姿态性扁平足,可采用功能锻炼、穿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治疗,僵硬性扁平足可手术矫形。

治疗目标

扁平足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疼痛症状,避免或矫正足部畸形,恢复正常足部受力。

手术治疗[3]

1.足部手法手术:适合于足部已经形成僵硬的固定畸形,康复治疗及矫形鞋不易奏效。可全麻下内翻手法矫正畸形后,石膏靴固定足于内翻内收位,5~6周后拆除石膏改穿平足矫形鞋。禁用于骨质疏松,手法矫正容易骨折的患者。

2.关节融合矫形术:手法矫正失败者或畸形严重者,可做跟骨内移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等手术。该手术创伤较大,而且融合后有可能会造成后足关节活动受限和生物力学的改变。一般来说,没有太明确的禁忌症,只是需要注意尽量减少创伤。

其他治疗

适合于柔韧性平足症,也就是足部没有出现固定畸形的患者。

1.功能锻炼:如用足趾行走,屈趾运动,提踵外旋运动等。

2.穿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要求鞋底跟部及弓腰要窄,鞋帮要紧,鞋底腰部内侧半垫高2~3毫米,目的为恢复内纵弓,托起距骨头。

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在2~3个月。

治疗后效果如何?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患者足部变形可得到矫正或阻止,脚疼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足部受力恢复正常。如未及时规范进行治疗,患者可因逐渐加重的足部不适症状,甚至发展到足部畸形,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多长时间复诊?

治疗期间建议每周复诊1次;治疗完成后,建议1~2个月复诊1次,连续复诊3次,如无异常可不必再复诊。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扁平足?

对于生理发育异常导致的扁平足无法预防,而后天形成的扁平足则可以有效预防。

1.普通人群预防

(1)避免负重久立,长途跋涉,避免足部过度劳累。

(2)不长期穿高跟鞋。

2.高危人群预防

(1)长期卧病在床者,在床上要多做足部运动,避免肌萎缩,导致足弓下陷。

(2)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时需及时治疗,避免引发扁平足。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05-606.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21-2523.

[3]聂志红,项国,吴玉仙.实用骨科诊疗指南[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26-145.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