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鼻恶性肉芽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EB病毒的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及艾滋病患者患此病的概率较正常人大[1]。
1.免疫力异常: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有艾滋病后免疫缺陷者,往往更易发病;
2.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该病与EB病毒的感染有关[ 1 ]。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可以激活多个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
1.艾滋病患者;
2.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感染者。
鼻恶性肉芽肿好发于中青年,男女比例为2.7~4:1,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也见于青年和儿童。其临床症状常与一般感冒或鼻窦炎表现类似,鼻塞加重后可有脓涕,有臭味,及发热、鼻出血、鼻腔溃疡、肉芽肿等,终末期呈现恶病质状态等。
1.鼻塞:鼻塞呈现进行性加重;
2.流涕:伴脓性水样或血性分泌物,亦可表现为鼻内干燥结痂;
3.发热:常有低热,有时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4.鼻出血:当肿瘤侵入周围组织时,出血量较大;
5.鼻腔溃疡、肉芽肿:严重时出现鼻腔局部肿胀、糜烂、坏死,形成溃疡和肉芽肿,并可导致面部结构的破坏。
1.局部侵蚀
肿瘤扩大会破坏鼻骨及其他组织产生,导致鼻中隔骨质被破坏和腭部被破坏,并导致穿孔;
2.远处转移
鼻部的恶性肉芽肿浸润或转移至咽黏膜部位可引起咽黏膜肉芽肿性糜烂;
3.恶病质
鼻淋巴瘤转移会导致全身多处继发肿瘤,导致恶病质,患者极度消瘦、皮包骨头;
4.大出血
肿瘤破坏血管以及肝脏功能受损导致的凝血物质的生成不足,导致凝血系统出现异常时就会出现大出血。
耳鼻喉科
如果出现鼻塞、脓涕、发热、鼻腔溃疡、肉腔异物症状,应及时就医。
1.临床表现:鼻部、面中部的进行性肉芽肿性溃疡;
2.体格检查:颈部或下颌下淋巴结一般不肿大,部分可出现无痛性肿大;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偏低,血沉加快,免疫球蛋白水平偏高,血清补体升高;
(2)病理学检查:出现异型网织细胞或核分裂象,伴有血管中心性坏死病灶,免疫表型为CD3+、CD56+、EBER+,即可诊断本病;
(3)免疫组化染色:检出CD56(+)和CD2(+)的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亦呈阳性也可诊断该病。
鼻恶性肉芽肿目前尚无明确治疗标准。一般建议根据肿瘤分期,进行综合治疗,即放化疗相结合。
缓解症状、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早期肿瘤通过放化疗联合治疗达到治愈,晚期肿瘤通过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1.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这是经典的化疗方案,适用于早期患者,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对本品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感染、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或慎用;
2.依托泊苷、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适用于肿瘤早期患者,特别是伴有不良预后因素(体质差、严重扩散等)的高危患者。此类药物作用效果较强,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对此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3.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依托泊苷:中晚期鼻恶性肉芽肿患者的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可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但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该病目前无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常使用的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等对病灶进行照射治疗,治疗效果较为可观。
短期治疗,长期随访。
(1)早期及时正规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尚可;
(2)未能及时诊治发展至晚期者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患者出院后的两周、一月、三月定期耳鼻喉科进行复诊,复查血常规、肝肾功、CT等。
鼻恶性肉芽肿的预防主要从病因预防处着手,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尽量戒烟限酒。
1.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
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抵抗力,对预防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