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闭孔疝(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病因

为什么会得闭孔疝?

闭孔疝通常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盆腹腔内盆底肌肉萎缩。常见病因包括年龄、消瘦、多次生产等;长期咳嗽、便秘等可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可诱发本病[3]。不同类型的闭孔疝病因一致:

  1. 年龄:老年人由于组织退变,可导致盆底肌肉、筋膜和腹膜出现生理性的萎缩松弛,闭孔管可相对增大。
  2. 消瘦: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瘦弱者或者患有消耗性疾病者,由于体内脂肪储存明显减少,会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外脂肪组织衬垫的保护,同时消瘦也会引起盆底肌肉萎缩。
  3. 多次生产:多次生产会导致盆底肌肉群及相关韧带损伤,使脏腹膜松弛、盆底肌萎缩,从而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闭孔疝。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闭孔疝?

可能会诱发闭孔疝的因素主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腹内压增高,使腹腔内组织从萎缩的盆底肌群突出闭孔。

  1. 咳嗽、便秘等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咳嗽、排尿困难、尿储留、腹水等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从而诱发本病。
  2. 妊娠:在妊娠期间随着胎儿增长,腹内压力可迅速增高,尤其是多胎、羊水过多、胎儿过大等均可能使腹内压增高诱发孕期或哺乳期闭孔疝。
  3.  重体力劳动:短期内搬运重物、举重以及长期蹲坐等运动需要腹部发力,长期可导致腹内压力增高,从而可能会诱发闭孔疝。

哪些人容易得闭孔疝?

  1. 老年女性:据相关统计报道,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是与女性闭孔管比男性闭孔管宽大、平直有关,此外老年人盆底肌会出现生理性萎缩,故老年女性较易患闭孔疝。 
  2. 消瘦人群:由于患有消耗性疾病,或者体弱多病的消瘦人群,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脂肪含量较少,闭孔内口缺乏脂肪组织垫衬保护,盆底的肌肉群萎缩,容易导致闭孔疝的发生。
  3. 多次生产的女性:在多次生产的过程中,会损伤到盆底肌肉群以及韧带。产后盆底康复不积极者,会导致盆底功能得不到恢复,使盆底组织松弛,在腹内压增高情况下容易患本病。
  4. 慢性疾病患者、孕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以及妊娠会导致患者腹内压增高,使腹内脏器组织穿过松弛、萎缩的盆底肌突出闭孔。
  5.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长期搬运重物、举重的人群也可能会导致腹内压增高,从而容易患本病。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闭孔疝?

患者出现间歇性腹痛以及下肢局部肌肉疼痛,可提示闭孔疝。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闭孔疝?

闭孔疝患者的典型表现为闭孔周围神经疼痛、感觉过敏腹胀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腹痛、肌肉痛的症状。

不同类型的闭孔疝仅以解剖位置不同,其临床症状表现大致相同:

  1. 闭孔周围神经疼痛:由于腹腔内容物以及疝囊穿过闭孔的狭窄管道,可能会压迫周围的闭孔神经,从而引起闭孔周围神经疼痛。主要表现为大腿内侧、腹股沟区附近以及膝内侧出现麻木、针刺痛、酸胀等不适症状,咳嗽或向外伸展、旋转腿部时可使疼痛加剧,反之可减轻疼痛。
  2. 感觉过敏:多数患者会在膝盖内侧上方,出现一片约10cm的感觉敏感区域,具体表现为此片区域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轻微的触摸皮肤可能会感到疼痛难忍、酸胀不适,严重时,稍微抚摸也会感觉刀割样疼痛。
  3. 腹胀及呕吐:由于部分肠管嵌入闭孔的狭窄管道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的肠道梗阻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严重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

其他症状

  1. 腹痛:少数女性患者其闭孔疝囊内容物可能为输卵管、卵巢,此时会出现突发腹痛,表现为患者突发剧烈腹痛,呈阵发间歇性,伴恶心、呕吐不适。
  2. 肌肉痛:少数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肌肉痛的症状,表现为患者下肢肌肉尤其是膝、踝关节部位的肌肉出现酸软、疼痛、下肢水肿等。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1. 小肠坏死、穿孔:闭孔疝的内容物以小肠管最为多见,当小肠卡在盆底闭孔内时可发生嵌顿,长期嵌顿不能回纳可导致小肠狭窄坏死,甚至出现肠穿孔急腹症,表现为弥漫性腹痛、腹胀、发热、腹肌紧张等。
  2. 腹腔感染:随着病情进展,晚期嵌顿肠管缺血坏死,导致肠穿孔后可能会引起腹腔感染,出现急性腹膜炎脓毒症,患者表现为弥漫性突发剧烈腹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甚至会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感染性休克症状。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普外科、急诊科

  1. 出现轻微的腹部疼痛、局部皮肤及肌肉刺痛和麻木、感觉异常、腹股沟区发现包块,至普外科就诊;
  2. 出现反复发作的不明腹痛、突发的剧烈腹痛、以及大腿根部的剧烈疼痛、刀割痛,甚至出现寒战高热、意识不清或者昏迷等,应及时至急诊科就诊。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 发现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或会阴部肿物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2. 出现腹部疼痛、局部皮肤及肌肉刺痛和麻木、感觉异常的情况,及时就医;
  3. 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以及大腿根部的剧烈疼痛、刀割痛,甚至出现寒战高热、意识不清或者昏迷情况,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体格检查:临床中对于闭孔疝的常用体格检查方式如下。

(1)一般生命体征检查:首先需要通过生命体征检查,可判断患者病程进展。当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寒战、体温升高、腹痛明显、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可初步判断出现肠穿孔腹腔感染甚至休克

(2)Howship-Romberg征(闭孔神经受压试验):通过此试验可初步诊断本病。做法是当咳嗽、腹部用力或大腿伸直外展,以及髋关节屈曲向外旋时,可出现大腿内侧和膝部刺痛、麻木、酸胀或症状加重,反之这些症状可减轻,即本试验阳性,则提示闭孔神经受压,其诊断闭孔疝的特异性较高。

(3)视诊、触诊及经阴道或直肠指检:通过视诊、触诊及经阴道或直肠指检可观察是否有肿物突出、肿物的位置、大小、质地等。当在腹股沟区或者大腿根部、会阴部触及有压痛、活动性较差的软性肿物时,可初步诊断闭孔疝。 

2.影像学检查:

(1)盆腹部CT:通过CT检查可有效地识别闭孔疝的位置,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依据患者CT扫描显示闭孔区存在疝囊、疝内容物,梗阻区的小肠呈“鸟嘴”样变,即可确诊闭孔疝。此外,增强CT还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已出现并发症,对小肠缺血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的敏感性较高。

(2)腹部X线检查:对于较难确诊的闭孔疝,X线检查可帮助诊断本病,X线平片显示闭孔内有气体形成,或者出现一段充气的肠管,其盲端指向闭孔,结合体格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腹部彩超及盆腹腔磁共振检查:由于闭孔疝的生理解剖位置相对较为表浅,在确诊前通过彩超及磁共振检查可观察有无疝囊、疝囊内容物的具体情况、肠壁是否有血流、肠间有没有积液、积气等情况,明确诊断闭孔疝并初步判断囊内肠管存活与否。当检查闭孔内出现疝囊,且疝囊内为无血流的肠管,即可诊断为闭孔疝并发小肠坏死。

治疗

闭孔疝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对于本病的治愈有重要临床意义。此外,仍需要结合药物抗感染治疗[3]。 

治疗目标

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消除患者急性肠梗阻症状,预防肠坏死、穿孔、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手术治疗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疾病的进展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如经腹入路手术、经腹腔镜入路手术、经腹膜外入路手术、闭孔疝修补手术等。

  1. 经腹入路手术:手术目的为快速查找腹痛原因,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主要适用于多数闭孔疝患者,尤其是急性肠梗阻、肠坏死患者。但高龄、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者为手术禁忌。此类手术方式有利于急性肠梗阻的明确诊断,能快速准确判断肠管生机及做出相应处理,但此术式创面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临床上一般做下腹部正中切口,将小肠牵拉出腹腔外,充分暴露左右闭孔管口,将未坏死的肠管回纳,发现坏死时予包埋缝合或行肠管切除术,随后进行疝孔修补。术后应卧床休息,保证充分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术口换药,预防术后感染。
  2. 经腹腔镜入路手术:目的为查清病因,解除肠梗阻。主要适用于仅有轻微腹痛,或者无明显腹胀且病情较为稳定的肠梗阻患者。急性发作患者或已有腹腔感染征象,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为手术禁忌。其优点有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术后恢复快、手术肺部并发症少等优势。缺点是手术视野较小,不利于操作,术中大出血风险较高。如发现术中出血较多时,应置入腹腔引流管观察是否有腹腔出血,术后要注意引流情况及时拔除引流管。
  3. 经腹膜外入路手术:包括经耻骨后腹膜外入路手术、经腹股沟韧带入路手术、经闭孔部入路手术。目的为将未坏死的肠管回纳,修补疝孔。一般适用于术前诊断较明确,且预估肠管未坏死的患者。术前诊断肠管坏死、感染或者急性发作患者禁忌手术。其优点为手术范围较小,可将为坏死的肠管回纳复位,术后恢复较快。但有手术野狭小显露,解剖困难或有肠坏死时需另加切口的缺点。术后需要注意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
  4. 闭孔疝修补手术:此手术目的是将破损的疝孔修补完整,减少复发。修补手术存在于上述手术中,作为最后的手术阶段,适用于多数闭孔疝手术患者。但高龄,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者为手术禁忌。优点是可明显减少闭孔疝的复发,缺点是如修补不当可能会使复发率增高,修补过度可能会影响双下肢功能活动。术后要注意休息,观察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

药物治疗

抗生素类药物:一般患者手术后常需要结合抗感染治疗,主要用药为头孢呋辛钠、甲硝唑、头孢他啶等抗生素药物。

  1. 头孢呋辛钠:系属于二代头孢菌素,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进行结合,从而有效抑制细胞分裂、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溶解或死亡,适用于腹腔感染、闭孔疝手术后患者,常与甲硝唑联用预防术后感染。其可能会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腹泻恶心以及皮疹过敏反应,对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 甲硝唑:是一种抗厌氧菌和抗原虫药物,与头孢类抗生素联合使用,用于预防术后感染,适用于术后或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其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对药物过敏者、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 头孢他啶: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着较广泛的抗感染作用,可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且能有效对抗绿脓杆菌,适用于手术后患者,本药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恶心、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对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治疗周期

闭孔疝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周~4周。

治疗后效果如何?

  1. 及时规范的手术治疗,结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2. 若不及时规范治疗,随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肠管坏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多长时间复诊?

术后一周需要至门诊复诊拆除缝线、观察术口愈合情况。出院后1~2个月内复诊,复查盆腹腔CT检查闭孔及肠管情况,并依据复查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及康复。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闭孔疝?

1.做好生育计划:育龄期女性应注意做好计划生育,如无妊娠计划应做好避孕措施,减少引产的发生,响应国家号召优生优育,不可超生,避免生产次数过多,而导致的盆底肌肉萎缩松弛。 

2.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平素膳食要注意均衡营养、荤素搭配,不可过度节食,避免营养不良或者出现极度消瘦。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