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尿急、伴有尿频和夜尿,伴或不伴急迫性尿失禁
- 造成患者情绪低落,降低生活质量
- 通过服用药物、盆底肌锻炼等方法缓解症状
病因
为什么会得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逼尿肌不稳定、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膀胱感觉过敏、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方面有关。
- 逼尿肌不稳定:储存尿液的时候,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从而产生尿意;
- 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控制尿道及盆底肌的中枢受损后,影响盆底肌收缩和尿道内压力,从而引起尿失禁;
- 膀胱感觉过敏:不同的PH、温度或其他有害刺激传入神经,引起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一般小于100毫升)的膀胱容量时就出现尿意;
- 其他:精神疾患(抑郁、焦虑等),担心自己憋不住尿等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可能会引起尿意。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
- 年龄:年龄越大的人,更容易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 肥胖:肥胖的人逼尿肌、盆底肌等功能减弱,容易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 不良饮食:过量的酒精、咖啡因、吸烟、碳酸饮料等可能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哪些人容易得膀胱过度活动症?
- 40岁以上的人: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上;
- 已生育或绝经的妇女:女性绝经、经阴道分娩、多次分娩增加OAB的患病率;
- 长期憋尿的或排尿习惯不好的人:膀胱长期充盈、逼尿肌处于紧张状态、排尿排不尽等,都会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病症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膀胱过度活动症?
早期排尿次数比往常增多,有逐渐憋不住尿的感觉,可提示早期膀胱过度活动症。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
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表现为尿急、伴有尿频和夜尿,伴或不伴尿失禁,且平时饮水正常,自身无其它尿路感染等基础疾病。
- 尿急:一有尿意,急切地想要排尿,不可拖延;
- 尿频:正常的排尿频率为白天4~6次,夜间0~2次,尿频时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多于8次,夜间多于2次,每次排出尿量小于200毫升,则为尿频;
- 夜尿:夜间因尿意而觉醒排尿1次以上;
- 尿失禁:多为急迫性尿失禁,多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其他症状有哪些?
部分患者因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表现为尿急时会阴或耻骨上(肚脐下的小腹部)疼痛。
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 泌尿道感染:表现为排尿急迫、排尿次数增多、排尿时尿道疼痛等症状,可伴有发热或腰部疼痛的现象。膀胱过度活动症引起尿失禁,阴囊长期潮湿,利于细菌繁殖,从而导致泌尿道感染;
- 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不深,睡着后容易醒来,醒后不容易入睡等,由于长期夜间排尿增多,起身次数增多,造成生物钟紊乱引起;
- 性障碍:表现为性欲减退、无法进行性生活等,由于膀胱过度活动症具有尿意急迫、无法控制排尿等症状使得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或对此有紧张焦虑的情绪;
- 阴道炎:表现阴道瘙痒、灼热感及分泌物增多,有腥臭味,由于尿失禁使会阴处于潮湿状态,细菌滋生,上行感染至阴道。
- 影响情绪:长期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还可能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平时排尿次数增多,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 出现排尿急切、无法控制排尿、尿失禁等状况时及时就诊;
- 出现发热、排尿疼痛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医生查体:女性检查有无阴道或子宫脱垂、盆底肌肉收缩情况;男性查看是否有包皮过长、尿道外口红肿及狭窄。嘱患者咳嗽,排除是否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提重物等使腹部压力增加时,尿液突然排出);
2.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白细胞不超过5(高倍视野),尿常规白细胞过高,考虑有其他感染,排除膀胱过度活动症;
(2)尿培养:培养结果为阳性,考虑尿路感染,排除膀胱过度活动症;
3.影像学检查:B超、静脉尿路造影、CT或MRI检查,用来排除泌尿系其他疾病;
4.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估评估膀胱功能;
5.其他检查
(1)尿流率测定:测定排尿的速度,若排尿过慢,则提示尿路梗阻或膀胱逼尿肌活力低下,排除膀胱过度活动症;
(2)细胞学检查:怀疑尿路上皮肿瘤者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
(3)排尿日记:患者自己记录24小时的排尿次数及排尿量,连续3~7天,如平均白天排尿大于8次,夜间排尿大于2次,每次小于200毫升,可怀疑膀胱过度活动症。
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主要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电刺激、手术治疗等方式联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目标
通过治疗后患者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等症状缓解或消失。
一般治疗
通过改变平时的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即行为疗法。
- 饮食:24 小时总饮水量小于2500毫升,尽量控制摄入咖啡、碳酸饮料、酒精、人工甜味素,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 膀胱功能训练:制定排尿时间表,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加每次排尿量。尿急时深呼吸放松膀胱、转移注意力,降低膀胱敏感性。定时排尿,有助于减少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 盆底肌训练:做缩肛动作,每次持续收缩10秒,放松时间与提肛时间相等,每次锻炼20~30次,每天2~3次。锻炼盆底肌肉,增加尿道压力,缓解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进而加强控制尿急的能力[2]。
药物治疗
- 抗胆碱能药物:降低膀胱不自主收缩的幅度,提高膀胱容量。常见药物有奥昔布宁,具有口干、眼干、便秘、嗜睡、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酒石酸托特罗定,睡前4小时口服缓释型的托特罗定可降低口干发生率,副作用较奥昔布宁低;琥珀酸索利那新,抑制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但不影响主动收缩,起效时间较长,每日用药一次即可,不良反应较前两者更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该类药物;
- 抗抑郁药:帮助逼尿肌松弛,增加尿道的压力,从而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症状,广泛使用的药物是丙咪嗪,其副作用除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外,还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疲劳、头痛和肌肉震颤等;
- 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使逼尿肌松弛,主要药物为米拉贝隆,主要有高血压、头痛、鼻咽炎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松弛膀胱颈及后尿道平滑肌,抑制尿道压力,从而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药物为坦索罗辛,尤其适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患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适应症为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已危害上尿路功能或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在其他治疗方式效果无效或患者严重的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等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时考虑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推荐手术治疗。
- 膀胱扩大术:将结肠或乙状结肠与膀胱吻合,使膀胱容量扩大,术后需留置导尿管7~9天,禁食1~2天,并使用抗生素,防止术后感染;
- 逼尿肌横断:选择性地切除膀胱逼尿肌,减少膀胱不自主收缩,术后有损伤输尿管及漏尿的情况发生;
- 尿流改道术:将造瘘管留置在手术部位,或将尿路开口于腹壁或结肠,从而达到改变尿流通道的目的,术后具有伤口出血,漏尿等风险。
手术治疗只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对尿液增加的耐受力不足)和小容量膀胱。
中药治疗
- 口服中药:防己黄芪汤浸膏、物钩藤碱、沉香散、龙骨牡蛎汤等中药,具有益气补肾、活血利湿、舒缓逼尿肌等作用,需在正规中医指导下使用;
- 针灸治疗:针刺双侧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处,适合联合膀胱训练治疗,可缓解排尿急迫、尿液次数多的症状;
- 其他治疗方法:穴位按摩及艾灸联合膀胱及盆底肌训练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其它治疗
- 神经调节:目前最常用的是骶神经(骶髓的2~4节段神经根及分支)和会阴内部神经电刺激,干预排尿反射的神经通路,对顽固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
- 生物反馈电刺激:利用置入肛门或者阴道的治疗仪将膀胱逼尿肌收缩时的信息转化为被人熟知的视觉信号形式以此记录膀胱活动,同时配合盆底肌训练,使患者尿控能力得到加强;
- 注射A型肉毒毒素: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逼尿肌的迟缓性麻痹,从而达到缓解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作用,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有血尿、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等;
- 膀胱灌注辣椒辣素或RTX(一种C型纤维神经毒药物):降低神经兴奋,减少膀胱刺激,从而减少患者想要排尿的次数,适用于膀胱感觉过敏者。
治疗周期
膀胱过度活动症无明确的治疗周期,需长期锻炼,逐步缓解症状。
治疗后效果如何?
一般患者通过治疗后只能改善症状,直至症状消失(治愈),但并不能根治疾病;治疗不及时 、不规范,拖延病情,可能导致患者经常出现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一般经治疗2~4周后进行复诊,如治疗过程中或手术治疗后出现疼痛、尿液中有血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复诊。
注意
普通人怎么预防膀胱过度活动症?
- 控制体重,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肥胖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 避免过度摄入咖啡、碳酸饮料、酒精、人工甜味素等食物;
高危人群怎么预防膀胱过度活动症?
- 40岁以上人群及怀孕或已生育的妇女:学习盆底肌收缩锻炼,每次持续收缩肛门10秒,每次锻炼20~30组,每天2~3次;
- 长期憋尿的或排尿习惯不好的人:养成正确的排尿方式,尽量不憋尿,或通过适当控制饮水减少排尿,每次排尿应排尽尿液。
参考文献: [1]张强,杨雪松,杨文等.膀胱过度活动症抗毒蕈碱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8,39(3):346-349. [2]高红英,吴玉斌.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5):379-385. [3]张爱珍.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陈敏.女性下尿路症状临床诊疗策略[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10):732.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