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其他,常见病
鼻疽假单胞杆菌感染是鼻疽的主要病因,主要因人类接触了鼻疽假单胞杆菌感染的草食动物而感染。人类感染后,机体继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急性鼻疽或慢性鼻疽的恶化过程中主要为渗出性变化,慢性鼻疽主要为增生性病变。皮肤损害中可见沿四肢皮肤硬性结节,结节破溃后可流出脓液。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皮肤外露或损伤部分,直接接触到病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饲养、医疗或屠宰病畜,处理病畜尸体时,鼻疽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当病畜咳嗽或打喷嚏时,可通过气溶胶使健康的家畜、实验人员、兽医和饲养人员感染。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扫马厩时,吸入含致病菌的尘埃而受感染。新分离的致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这是鼻疽在家畜中传播的主要方式。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饲料或牧场的草而感染。人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受感染者较少见,但有吃病马肉而感染者。
1.从事与易感动物(马)相关职业者:鼻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主要因人类接触了鼻疽假单胞杆菌感染的草食动物而发病,兽医、饲养员、骑兵、屠宰工人和农民等与本病易感动物相关职业者,易因工作接触而感染本病。
2.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新分离的致病菌,致病力较强,可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感染。
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有平均4天的潜伏期,结合职业史和接触史,出现皮肤感染处肿胀、溃疡要及时到医院治愈。
人鼻疽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3周,甚至延迟至10年之久,平均为4天。临床症状可有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鼻疽:急性鼻疽起病急骤,潜伏期数小时至3个月(平均约4天)。
(1)病初表现为高热(39~40℃),皮肤感染部位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则坏死及溃破,形成边缘不整、疱底灰白的溃疡,并覆有灰黄色的渗出物。附近淋巴结肿大,沿淋巴管出现多处肌肉及皮下结节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排出红色或灰白色脓液,创口甚难愈合,可形成瘘管。
(2)如致病菌由上呼吸道侵人,可使鼻腔、口腔黏膜有溃疡及坏死,鼻中隔穿孔,腭和咽部亦有溃疡形成,常先排出血性分泌物,继而流出脓性分泌物。
(3)如致病菌侵犯下呼吸道,可造成肺炎、肺脓肿、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通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发冷及不规则发热、周身酸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及脾肿大等。患者极度衰竭,临床上酷似伤寒或播散性结核。最终常因脓毒血症引发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鼻疽:慢性鼻疽开始全身症状不明显,仅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以后,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发作,皮肤或软组织出现脓肿,附近淋巴结肿大,有时脓肿溃破流出多量脓液,亦可形成长期不愈的瘘管。关节、骨髓、肝、脾、肺、眼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累及,病情发展缓慢,时好时发,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或更久。患者渐呈恶液质状态,常因逐渐衰竭或突然恶化而死亡,偶然有自愈的病例。
鼻疽可并发败血症、肺炎、肺脓肿等并发症。
1.败血症:炎症剧烈引起大块水肿,并迅速形成大片坏死,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继而可引起败血症而威胁生命。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天内死亡。
2.肺炎、肺脓肿:因鼻疽杆菌侵犯肺部所导致。患者通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发冷和不规则发热、全身酸痛、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染科
1.出现不明原因的低热或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2.出现体温急性升高,皮肤感染部位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而坏死和溃疡等情况及时就医。
3.出现全身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立即就医。
1.血常规检查:检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助于判断是否感染。患者一般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也可正常。
2.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近来使用抗鼻疽伯克菌荧光抗体染色法,其特异性高。脓液、分泌物或穿刺液培养可获阳性。均可查到假单胞杆菌。
3.组织病理学:可在坏死区及病灶深处找到致病菌。血清学检查可行血凝和补体结合试验。在感染第2周,血清凝集效价可明显升高,达1:640。补体结合试验则灵敏度不高,但特异性强,第3周、可呈阳性反应,效价≥1:20为阳性。
4.免疫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有助于诊断。免疫学检查应用鼻疽菌素作1:1000稀释,皮内注射0.1mL,作皮内试验,病程>4周者呈阳性反应,能持续数年。
鼻疽患者可治愈,要早期诊断,及时隔离治疗,加强支持疗法,积极防治并发症。
溃疡愈合,症状改善,无并发症的发生。
1.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需隔离,其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等,均应彻底消毒或销毁。
2.局部病灶处理:脓肿应切开充分引流,但应慎防因此引起感染扩散。并应加强对症及支持治疗。皮损部位切忌触摸、挤压,以免病原菌扩散导致败血症,尤其是面部危险三角区挤压可能引发脑膜炎,皮损不做外科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创面给予5%硫酸镁溶液湿敷,外用夫西地酸软膏,部分患者局部高能红光照射治疗,皮损面积大、脓疱明显者给予双氧水每日换药。
3.支持治疗: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机体所需热量,卧床休息,进食优质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抗生素:抗生素治疗适用于本病所有患者。本病常用的抗生素有磺胺药、四环素、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等)。一般应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与磺胺嘧啶或四环素联合应用,直至症状消失。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出现过敏、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用药前要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过敏者禁用。
短期治疗。
可治愈,早期发现,隔离并进行药物治疗可治愈;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因急性发病而威胁生命,在数天内死亡。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无传染性方可出院,出院后开始可每周复查一次,连续一个月后可半年复查一次。
1.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自我的防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碘酒,以免感染。
2.高危人群早干预:
(1)从事与易感动物(马)相关职业者:兽医、饲养员、骑兵、屠宰工人和农民等易感人群,在工作时要定期进行厩舍、用具消毒。同时注意个人防护,接触病畜及其污染物时严格按规定操作,其分泌物、排泄物、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
(2)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在进行动物实验时,注意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手套,穿好隔离衣,进行自我防护。
参考文献 [1]王萧,张永斌.人兽共患病.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39-141. [2]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0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