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中医药人才库

胃肠道出血(别名:)

病症,其他,常见病

导航

概述

胃肠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道黏膜及血管破裂的出血。根据解剖结构,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下消化道出血常见于痔、肛裂、肠癌等。出现胃肠道出血时,程度轻者可无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或血便等,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病因

症状

总述

胃肠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血、黑粪、血便、发热等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及性质,与患者的年龄及循环功能的代偿能力有关。

典型症状

1、呕血与黑粪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慢亦可无呕血。反之,幽门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入胃腔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未与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黑粪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

2、血便

多为中或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不伴呕血。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而血液在肠内推进快者,亦可表现为暗红色大便甚至鲜红色。

3、发热

消化道大量出血后,部分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并发症

1、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2、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贫血程度除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急性出血患者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3、氮质血症

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l/L(40mg/dl),3~4日后降至正常。另外,可出现因循环血容量降低而引起的肾前性功能不全所致的氮质血症和大量或长期失血所致肾小管坏死引起的肾性氮质血症。

病症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给患者做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会有选择的让患者做血常规、肿瘤标志物、CT、X线钡剂造影、胃镜、肠镜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如体温、呼吸、脉搏等。然后通过观察腹部外形有无胃肠型、蠕动波、皮肤损害;检查腹壁紧张度、腹部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硬度、移动度,有无压痛等  ;同时检查有无移动性浊音,判断有无腹水。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排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2、肿瘤标志物

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生物类物质。如甲胎蛋白升高提示肝癌、胰腺癌、胃癌等。

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造影有助于发现肠道憩室及较大的隆起或凹陷样肿瘤。

2、腹部CT对于有腹部包块、肠梗阻征象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当内镜未能发现病灶、估计有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时,可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若见造影剂外溢,则是消化道出血最可靠的征象,可立即予以经导管栓塞止血。

4、超声、CT及MRI有助于了解肝、胆、胰病变,对诊断胆道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

1、内镜

(1)胃镜和结肠镜:是诊断上、下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它不仅能直视病变、取活检,对于出血病灶可进行及时准确的止血治疗。内镜检查多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称急诊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这是因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在短短几天内愈合而不留痕迹,血管异常多在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期间才易于发现。急诊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前,需先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改善贫血及使用止血药物。如有大量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先置入胃管,抽吸胃内积血,并用生理盐水灌洗,以免积血影响观察。此外,在体循环相对稳定的时机,及时进行内镜检查,根据病变特点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有利于及时逆转病情,减少输血量及住院时间。

(2)胶囊内镜:十二指肠降段以远的小肠病变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因胃肠镜难以到达,一直是内镜诊断的“盲区”,曾被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胶囊内镜使很多小肠病变得以诊断,近年促使OGIB重新定义为:全胃肠镜检(胃、结肠镜,胶囊内镜)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

该检查在出血活动期或静止期均可进行,对小肠病变诊断阳性率在60%~70%左右,是目前小肠出血的一线检查方法。在此基础上发现的病变,可用推进式小肠镜从口侧或肛侧进入小肠,进行活检或进行内镜治疗。

2、手术探查

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持续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必须手术探查。有些微小病变特别是血管病变,手术探查亦不易发现,此时可借助术中内镜检査帮助寻找出血灶。

就医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呕血、黑粪、血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可诊断消化道出血,但在诊断过程中必须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如需鉴别咯血与呕血;口、鼻、咽喉部出血;食物及药物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鉴别诊断

1、根据呕血和便血的鉴别

(1)一般呕血几乎可以确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便血较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直肠出血。

(2)便血而伴有呕血者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3)对无呕血者用胃管吸取胃内容物,若为血液,则同呕血具有同样的定位价值。

(4)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多有呕血及便血,而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只有便血,如出血量较大亦可为新鲜的血便。

2、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鉴别

(1)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溃疡病、胃炎、门脉高压症及胃肿瘤。其病程长,表现多为上腹规律性空腹疼痛,进食渐缓解,返酸,嗳气等。门脉高压症伴出血常有慢性肝炎病史,肝脾大、腹水、肝功能不良及水肿,常以呕血为多见或呕血便血兼有,其它疾病引起的出血如胃肿瘤、胃炎等也各有其不同病史。

(2)下消化道出血多见于炎症及肿瘤,病程一般较短而易反复,主要表现在脐及下腹部有疼痛、腹胀及大便习惯、便柱形态等改变,痛处往往有局限性压痛,并可扪及包块,出血少为黑便。出血量大者亦可为棕色、暗红或鲜红色。

3、根据实验室检查鉴别

(1)胃管内抽胃液检查:①抽出鲜红或咖啡样胃液多为上消化道出血;②抽出物潜血阳性者亦多为上消化道出血。抽取物潜血阴性者为下消化道出血。

(2)直肠指诊检查:通过指诊可发现有无血迹,可根据血的颜色鉴别。①如为柏油样便多为上消化道出血;②如暗红或鲜红色则多为下消化道出血;③如黑便潜血阴性,则为食物中含铁剂、铋剂或某些药物引起,而非出血。

(3)测定血浆尿素浓度及肌酐浓度比值:上消化道出血远较下消化道出血的比值为高,不论出血多少,87%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比值≥100,而95%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比值则<100。利用这个简单的生化指标。可用于区分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从而确定进一步检查的程序。

4、根据部位鉴别诊断

主要是上、下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相互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治疗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然后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1、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查血型和配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在配血过程中,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甚至胶体扩容剂。输液量以维持组织灌注为目标,尿量是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过快、过多而引起肺水肿,原有心脏病或老年患者必要时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输入量。下列情况为输浓缩红细胞的指征:①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②心率增快(>120次/分);③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25%。输血量以使血红蛋白达到70g/L左右为宜。

2、止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本病常出血量大、死亡率高,止血措施如下:

①药物:尽早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特利加压素及垂体加压素,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从而止血。生长抑素及奥曲肽短期使用无严重不良反应,成为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最常用药物。垂体加压素可致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心肌梗死。故对老年患者应同时使用硝酸甘油,以减少该药的不良反应。

②内镜治疗:当出血量为中等以下,应紧急采用EVL或内镜直视下注射液态栓塞胶至曲张的静脉。止血成功率与视野是否清楚及操作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关。主要并发症为局部溃疡、出血、穿孔、瘢痕狭窄及异位栓塞等,谨慎操作及术后妥善处理可使这些并发症大为减少。

③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由于其对急性大出血的止血率达到95%,新近的国际共识认为,对于大出血和估计内镜治疗成功率低的患者应在72小时内行TIPS。通常择期TIPS对患者肝功能要求在Child-Pugh评分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大出血时,TIPS对肝功能的要求可放宽至Child-Pugh评分C14,这与该血管介入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疗效确切等特点有关。

④气囊压迫止血:在药物治疗无效的大出血时暂时使用,为后续有效止血起“桥梁”作用。三腔二囊管经鼻腔插入,注气入胃囊(囊内压50~70mmHg),向外加压牵引,用以压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再注气入食管囊(囊内压为35~45mmHg),压迫食管曲张静脉。为防黏膜糜烂,一般持续压迫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放气解除压迫一段时间后,必要时可重复应用。气囊压迫短暂止血效果肯定,但患者痛苦大、并发症较多,如吸入性肺炎、窒息、食管炎、食管黏膜坏死、心律失常等,不能长期使用,停用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高。当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及不能肯定为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时,不宜使用。

⑤急诊外科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目前多不采用。

(2)非曲张静脉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指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最为常见。止血措施主要有:

①抑制胃酸分泌: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在pH>6.0时才能有效发挥,而且新形成的凝血块在pH<5.0的胃液中会迅速被消化。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具有止血作用。常用PPI或H2受体拮抗剂,大出血时应选用前者,并应静脉途径给药。

②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约80%不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止血,其余部分患者则会持续出血或再出血。急诊胃镜观察到出血灶的Forrest分型,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为高危再出血或持续出血,也是内镜治疗的重要依据。内镜止血方法包括注射药物、电凝及使用止血夹等。

③介入治疗:内镜治疗不成功时,可通过血管介入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上消化道各供血动脉之间侧支循环丰富,超选病变血管介入治疗,可减少组织坏死的危险。

④手术治疗:药物、内镜及介入治疗仍不能止血、持续出血将危及患者生命时,须不失时机进行手术。

(3)中下消化道出血

①炎症及免疫性病变:较为常见,如重型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过敏性紫癜等,应通过抗炎达到止血的目的。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抑制素或奥曲肽、5-氨基水杨酸类。

②血管畸形:小肠、结肠黏膜下静脉和黏膜毛细血管发育不良出血常可自行停止,但再出血率高,可达50%。内镜下高频电凝或氩离子凝固器烧灼治疗可使黏膜下层小血管残端凝固,是肠血管发育不良的简便、经济和有效方法,适用于病灶较局限的患者。此外,凝血酶保留灌肠有时对左半结肠出血有效。

③各种病因的动脉性出血:急诊结肠镜检査如能发现出血病灶,可在内镜下止血。对内镜不能止血的病灶,可行肠系膜上、下动脉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由于中、下消化道栓塞容易导致肠坏死,需用微导管超选至出血灶,选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栓塞。对于弥漫出血、血管造影检查无明显异常征象者或无法超选择性插管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经导管动脉内注入止血药物,使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达到止血目的。生长抑素或奥曲肽静脉滴注有一定作用,可与各种微创手术联合使用。

④不明原因反复大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紧急手术的指征。

⑤肠息肉及痔疮:前者多在内镜下切除,后者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注射硬化剂及结扎疗法止血。

早期识别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加强监护和积极治疗,此为急性消化道大量出血处理的重点。下列情况死亡率较高:高龄患者,>65岁;合并严重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本次出血量大或短期内反复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伴肝衰竭;消化性溃疡Forrest Ia型。

急性期治疗

1、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

2、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

4、观察呕血与黑粪、血便情况;

5、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对老年患者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

药物治疗

1、积极补充血容量药物

可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甚至胶体扩容剂维持组织灌注。输液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过快、过多而引起肺水肿,原有心脏病或老年患者必要时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输入量。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发挥止血作用,还能够治疗消化性溃疡。

(1)质子泵抑制剂:大出血时常早期静脉输入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内镜检查前静脉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可改善出血灶的内镜下表现;内镜检查后维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的再出血率。出血停止后,改口服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至溃疡愈合。

(2)H2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缩血管药物

缩血管药物通过其收缩内脏血管的作用而止血,常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

4、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克罗恩病引起的小肠溃疡出血,还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相关药品

奥曲肽、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

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

各种消化道出血均可以采取内镜治疗,止血方法包括注射药物、热凝止血及机械止血。临床证据表明,在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种热凝或机械止血方法,可以提高局部病灶的止血效果。

(1)药物注射:可选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高渗钠-肾上腺素溶液等,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

(2)热凝止血: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热探头、微波等方法,止血效果可靠。

(3)机械止血:主要采用各种止血夹,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出血,但对某些部位的病灶难以操作。

2、介入治疗

内镜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通过血管介入栓塞达到止血的目的。

3、外科手术

药物、内镜及介入治疗仍不能止血、持续出血将危及患者生命时,或有占位性病变时,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低血糖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患者预后与其原发病有关,不同原因导致消化道出血预后情况可有较大差异。

危害性

胃肠道出血持续进展时,患者可能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治愈性

部分类型患者经积极治疗,存在痊愈可能。

治愈率

尚无关于本病的有效治愈率统计数据

注意

日常

总述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保持乐观的心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大量出血者(>500ml)应绝对卧床休息。

2、出血停止后48小时可适当床上活动,活动时以不引起心慌、头晕、气喘、疲惫等不适为宜,

3、外出时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5、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保持衣物清洁,勤翻身,避免褥疮的形成。

饮食

饮食调理

消化道出血患者要特别重视饮食调理,活动性出血期应遵医嘱禁食禁饮,出血停止后应从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够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养成良好的进食规律,定时进餐。

2、宜选择易消化的饮食,食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的食物。

3、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菠菜、紫甘蓝、圆白菜、生菜等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

4、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猪肝、红肉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也要注意补充。

5、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水果时要洗净。

6、少食多餐。

饮食禁忌

1、忌食油炸食物。

2、戒烟戒酒。

3、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4、忌食葱、蒜、辣椒等刺激胃肠道黏膜的食物。

5、避免食用过热的食物。

6、避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7、忌暴饮暴食。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积极治疗可能引起本病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等均能够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糙、坚硬的食物等,忌烟忌酒。

2、积极治疗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

3、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劳累、愤怒等情绪刺激。

4、遵医嘱正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5、年龄大、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

6、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突发持续大量呕血,或伴有头晕、心悸、皮肤苍白、血压下降、昏迷等表现,应警惕出血性休克。

2、呕血患者,突发极度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患者极度烦躁不安,须警惕窒息的可能。

3、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突然出现喷射样呕血,须警惕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4、有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使用史,或酗酒史,突发大量呕血、黑便,常见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5、反复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伴呕血、黑便的患者,突发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部呈板样、休克等,须警惕消化道溃疡穿孔的可能。

6、出现其它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门诊指征

1、伴反复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消化不良表现。

2、伴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3、伴腹部肿块。

4、伴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须警惕食管病变。

5、伴反复上腹疼痛,疼痛可与进食有关,有一定周期节律性,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6、伴反复下腹痛、反复腹泻、排脓血便等肠病表现。

7、便鲜血,伴肛门疼痛、瘙痒、肿物脱出,常见于痔疮、肛裂等疾病。

8、伴全身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应考虑血液病的可能。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反复出现呕血、黑便、便血,或伴有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大量呕血、便血等,应前往急诊科就诊。

2、病情稳定者,一般可于消化科就医。

3、怀疑肛肠疾病者,可咨询肛肠外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食管镜、胃镜等内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胃肠道出血多久了?

2、您的出血量有多少?

3、除了出血以外,您还有其他不适么?

4、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之前治疗过么?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有消化道溃疡、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么?

7、您有肛裂、痔疮等疾病么?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么?能治好么?

2、我为什么会出现胃肠道出血?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需要忌口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