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在线访谈 | 秋季食物中毒高发!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出品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整理 | 搜狐健康

编辑 | 胡鑫

秋冬季来临,又到了食源性疾高发季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预防生活中食源性疾的发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别邀请到两位专家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食源性疾的危害及传播方式,普及预防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主持人:什么是食源性疾?为什么食源性疾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徐进:食源性疾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感染性或者中毒性疾,我们老百姓通常称为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患者一般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临床表现,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食物中毒患者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是常见的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可以是如诺如毒引起的毒性食物中毒,可以是食用河豚鱼引起的动物性中毒,也可以是吃毒蘑菇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误食毒蘑菇是我国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源性疾发生与季节性非常相关,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都可以发生。我国引起食源性疾因以细菌和毒微生物最为常见,大部分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抗生素治疗便可以自行痊愈,所以不太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重视。

主持人:我们生活中分辨食物有没有坏,通常都是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那么这样的方法靠谱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徐进:食物腐败通常会产生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我们的鼻子闻到这种不是正常食物应该具有的异味会产生本能的应激反应,就是不能再吃它了,这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那么,食物有没有坏,除了食物是否腐败以外,重要的是食物是否安全,这就不是鼻子可以完成的任务了,所以用鼻子判断并不科学,也不靠谱。

实际上,影响食物安全的细菌、毒、重金属污染、农兽药残留等危害因素通常不会对食物的色香味有影响,也就不能通过我们的鼻子或者眼睛来判断食物是否安全。比如老百姓通常没有识别野生毒蘑菇的能力,因此经常有老百姓误食野生毒蘑菇导致死亡事件的发生,眼见未必为“安”。

主持人:如果一个人感染食源性疾,是不是很快就会出现症状呢?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徐进:常见的细菌和毒等感染性食源性疾的潜伏期,也就是老百姓通常称为从食入食品到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这些消化症状的时间,这个范围要根据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通常是在食入食品2—8小时后出现症状。如我们误食了猪甲状腺、上腺和含毒的鱼类这些动物性食物中毒或者误食农药、亚硝酸盐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通常发会很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此类中毒要及时就医,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可疑的食品,及时进行催吐、洗胃、灌肠,使用特效解毒剂等。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dujia/2021-10-01/53164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