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4000余名医学专业师生担当核酸检测、流调等专业志愿者——战疫一线,交出特殊暑假作业

  • 2021-08-23 09:00:32    中国江苏网
  • 小关
  • 热点

  对于在宁的青年学子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暑假。这些学有所长的年轻人纷纷投身志愿岗位,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写就一份份特殊的暑假作业。

  截至8月16日,南京团市委招募青年志愿者42832人,分布在3072个志愿服务岗位。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的4000余名医学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协助全市核酸采样、流行学调查等工作。

  “疫”线“侦察兵”,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我们的活不需要太大体力,但是心很累,很费脑子。”坐在空调房间里打电话的童依姮说,同学去做核酸采样志愿者,脱下防护服一股汗馊味,她作为流调工作志愿者则要“轻松”不少。

  由于父亲是“黄码”,童依姮错过了第一时间报名核酸采样志愿者的机会。7月底父亲成功“转码”,她迅即报名加入流调志愿者队伍。两人一组,一人电话沟通、一人记录,同步写出流调报告的草稿。缜密排查密切接触者的行程,初判哪些是疑似次密接,在草稿纸用笔画个圈标注……

  “整个过程就像做侦探一样,必须形成严丝合缝的时空闭环,不能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九年制中药学专业大五的学生,她重温了大三学习的《传染学》知识。“原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真正干起来才知道过程的繁琐,不能有丝毫差错。”

  疫情之下,她感受到了电话那头素不相识的居民的信任和托付。“不少市民回忆得特别细致,通过微信把自己的购物支付截图也发了过来。”也有棘手的案例,一个年轻小伙“挤牙膏”式吐露行程:说是独住,经向社区核实是合租,迅即将与之合租的两人判定为次密接;住在城区,核酸检测却在郊区做,几次追问后他才告知其间曾看望好友,其朋友也被判定为次密接。整个流调耗费了一整天时间。

  此轮疫情发生以来,大量的例需要调查行动轨迹,各区疾控中心人手告急。南京多所院校的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预备队”驰援一线。每一份看似简明的“例行程轨迹”背后,是流调员们已经完成的细致梳理,以便有关人员及时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所涉及的相关居住场所和活动场所及时进行终末消毒。新增例逐渐集中在隔离点和管控人员中,快速高效的流调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初决定学医有点误打误撞,是九年一贯制的学制吸引了我。”童依姮说,经过这次特殊的暑期实践,她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价值。期待疫情防控早一天全胜,这样可以早一天回到校园,开始自己博士学业,朝着一名真正的“白袍战士”迈步。

  深夜“倾听者”,艰难时刻打开解压阀

  “疫情发生后,我们中心接到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明显增多。最多时一位接线员一天接了99个电话。”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学专业研究生袁士婷,是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一名志愿者,两年多来定期在南京市脑科医院接听心理热线。

  通过电话,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普通人的情绪暗涌。焦虑、抑郁、躁动不安,大多来自突如其来的封闭和隔离生活。有人原本每天去父母家里照料,但父母小区突然被封进不去了;有人居家隔离,情绪积压变得格外敏感;有人打通电话后开门见山:“我的情绪比以前更坏了,有时候突然就开始流泪。”在不断涌入的市民求助中,有一位基层社工让袁士婷印象深刻。这位30岁不到的年轻女孩,大哭着告诉袁士婷,她在中高风险地区连续工作了半个月,第二、三轮核酸检测期间,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我姑姑前段时间去世。爷爷住进了ICU,爸爸妈妈都是基层干部,每天扑在疫情上,没时间照顾他。我好担心,可我帮不上忙……”

  那一刻,袁士婷真切地感受到,每天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干部和社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女孩和袁士婷聊了半个小时,说到最后,她开始宽慰自己:“我就算去了医院也帮不上忙,那里的医生护士比我专业多了,我爷爷一定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南京迅速整合推出了宁师傅心理咨询热线、江苏·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宁姐凝心”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服务热线、 “陶老师”工作站等10多条心理咨询热线。一个个倾听者,正努力舒缓这座城市特殊时期的紧张、焦虑情绪,给一个个为疫情所困的人们施以援手。

  许多负面情绪缺少宣泄的通道,许多人在热线中把苦衷一股脑儿地全部倒出来之后,无需接线员过度干预,他们自己就会开始情绪管理。袁士婷说:“每个人都在经历不同的艰难时刻,在接线过程中,不要尝试去和对方说太多。先倾听,让对方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适时地给予回应,然后去理解对方为何悲伤,和他们共情,让他们获得认同感。”

  检测“操作工”,给核酸样本“上户口”

  将双层密封包装的鼻咽拭子样本一个一个拆开,喷洒酒精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然后一遍一遍核对样本编号,“滴——”录入电脑。“相当于给这些样本‘上户口’,全手工操作,必须零错误率。”南京市江宁医院医学检验科PCR实验室里,穿着医用防护服的90后金袁苓,一脸严肃。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说这是一次学以致用的“暑期实践”,更是一份践行医者初心的使命责任。

  疫情发生的时候,金袁苓正和家人在山东烟台旅游。看着网上滚动的新闻,当晚,他就向全家人做了一个决定:“回南京!我是医学生,我应该去发挥作用。”回程的路上,他不断用手机搜索志愿者招募信息。“我的本科专业是医学检验技术,之前考取了临床检验技术师资格证,拥有PCR实验室检测证书。”7月30日,金袁苓在江宁医院PCR实验室正式“上岗”。他的工作是在试剂准备区,负责样本签收及录入。

  穿上医用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医用帽等全套装备,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样本的传染风险,而是在厚重的防护服和浩如烟海的样本量下,依旧保证工作准确。

  “一定不能有‘黑户’,因为采用的是10混1混采技术,只要有一个样本管录入错误,就要找到这10个人重新检测,这给基层社区带来的压力太大。”面对海量的样本,金袁苓一天干下来累得连手机都不想看。脱下防护手套的那一刻,双手都被汗水浸泡得发白、起皮。

  在样本签收及录入的间隙,金袁苓还有一份“兼职”——“客服小哥”。向医院报告检测进度,回答医院关于检测报告的各种问题,安抚等待核酸检测报告群众们的焦急心情……“确实有些让人‘头大’的电话打进来。”金袁苓说,有些“黄码”人员刚做完采样,样本还没运到实验室,追踪的电话就来了,有的甚至隔半个小时就来一通电话,“很理解他们的心情,我耐心一点,也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此次疫情期间,南京紧锣密鼓进行了6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近4000万人次。

  “尽我所能,缩短出报告的时间,为大家的‘绿码’,为整个城市的健康,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8月6日,是金袁苓在实验室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天。连续7天、一天10个小时的志愿工作,成为这个暑期他最宝贵的经历。“在核酸检测点的人更辛苦,全副武装,连轴转十多个小时,都没有一句怨言。”金袁苓说,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才有人逆风前行、风雨无悔。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redian/2021-08-23/52498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