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拗汤与还魂汤

  • 2021-11-19 08:40:21    网易
  • 小关
  • 热点

  偶览《千金方》,发现一还魂汤、追魂汤:

  【处方】麻黄3两,桂心2两,甘草1两,杏仁70粒。

  【主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咬口,口噤不开。

  【用法】上(口父)咀。以水 8升,煮取3升,分3服。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1升,须臾立苏。

  【各家】《千金方衍义》: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技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

  肝藏魂,肺藏魄。麻黄开肺气而通魄,魄通则为魂自回。所以金匮的还魂汤中不用桂枝亦可。诚为“善补阳者,从阴中阴阳也”的最好注解。就像是两口子吵架,男人要离家出走,最能把他追回来的,无疑还是他的妻子,而不是别人。外人就是来劝架,做和事老,也要【批评】妻子几句才能拉人回家。所以还魂的主要任务就是追魄

  搜索方知,《金匮要略》也有还魂汤:

  【别名】追魂汤

  【处方】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炙)。

  【主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击、飞尸,奄忽气绝,不觉口噤。

  细看两个方子的组成,都是以麻黄汤为基础,『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皆名还魂汤,用以治邪在太阴,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奏效。方知麻黄汤不仅仅是治疗【伤寒】那么简单了。麻黄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方剂,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各代医家也在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本方进行了使用和发展。比如治疗风寒咳喘三拗汤、清外攘内的大青龙汤、救急扶危的还魂汤、外风中腑(或中经)的续命汤等等,都是在本方基础上据证化裁而成,中医之深奥可知也,详见:对麻黄汤的一点认识

  《神农本草经》原文【麻黄: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似乎没有把麻黄说得那么神。

  倪海厦一弟子言:麻黄汤又名还魂汤,之前我总是看不懂为何人死了!脉没了!下回阳九针再灌麻黄汤,可以把人从阴间拉回阳间,而不是用四逆汤;经师解释麻黄开肺接天阳,肺中氧气自然增多,桂枝炙草强心阳,心肺一强、阳气回头,人就救回来了。

  另外,还有其他还魂汤

  1.即童子小便,以刚撒的为好,是传统常用的中药,可治肠痈.名称还魂汤

  2.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功效:外感风寒、鼻子不通气、流清鼻涕、头痛发烧或被雨淋后发冷、肚子 痛等,可用切细碎的鲜姜 25 克加上 红糖,以开水冲泡服用。

  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主要功用为发汗解表、止呕开胃、化痰止咳。生姜用于解表,关键是发散风寒,多用于治疗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外出旅游,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或贴一片在肚脐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闻,有防晕车晕船之效。故民间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的说法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12:救卒死客忤还魂汤主之方有感

  忆及多年前,曾有一钟姓妇,46岁,忽得一怪疾,不定时的昏睡不已,或时而失神发楞,不知所以。诸药不效,寻余治疗。余忆及此还魂汤,与之,病减大半,后稍事加减为散剂冲服,效,复诊,言中午睡不得眠也,遂去麻黄,余方照旧。三诊,病复原状,昏睡依旧。又加麻黄,效果仍好。两年后随访,其家属称,经吾治疗虽有效验,然终不根治,后经某三甲医院确诊,此病为胰岛素瘤所致的低血糖昏迷,手术而愈。吾此时却忽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条与301条,先看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联系前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不难看出,301条完整的症状表现应是:始得之,发热,但欲寐,脉沉微细。脉沉微细者治以附子,但欲寐者治以麻黄,发热初期主以细辛佐以麻黄。如281条者不发热自然治以麻黄附子可也。再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烦躁欲死者”就与“欲寐相”相反,这样看真正能成为少阴病确凿证据的就只有“脉微细”了。此证应是由久“吐利”后所引起的人体反应(当是吐利已微)表现: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脉微细。治疗:脉微细用人参,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吴茱萸,姜枣调和已伤之脾胃。从中也不难看出附子与人参的作用不同。临床上脉微细患者,多是久病大病身体极虚之人,在他们身上新发生的很细微症状,都可能发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这是我们临床需要特别注意留心的地方,以免授人以柄。从吴茱萸汤证也可以明确看出:什么是方证相对,药证相对?如何处理现证(病人现在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群)与前证(前面曾出现,现在已消失或已不能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群)的关系?

  客忤者,外感邪气,与正气相触犯,如客之外至者然也。麻黄宣气于外,杏仁利气于内,甘草缓中补虚,则气顺而魂还矣。和剂治暴嗽喘急,鼻塞痰壅者,有三拗汤(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尖,甘草不炙),亦祖此方而制之者也。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受寒,头痛目眩,四肢拘急,咳嗽痰多,胸闷气促,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浮。

  “拗”者(音“要”),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主要取其发汗、平喘力着之义。 《证治准绳.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redian/2021-11-19/556501.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