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三兄弟与医改(新视野)

  • 2022-11-08 10:40:08    人民网
  • 陈更
  • 热点

  有一个苹果园,时不时会生些虫害,出现不少烂苹果。于是,果园老板就请了一支保养团队,约定了这样的酬劳支付方式:团队来的次数越多,清除的烂苹果越多,给的钱就越多。

  一开始,老板很高兴:这个团队很积极,没过多久就来一趟,每次都清除出很多烂苹果,可谓成效显著。

  但慢慢地,老板就愁眉不展了:支出逐月增加,烂苹果不断增多。问什么原因,答复要么是周边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问题,要么是保养技术需要升级、管护工人培训不够,导致烂果率居高不下。

  后来,老板换了一种支付方式――总承包:按照上一年的果园总支出,比如10万元,包干给保养团队,不管你来几次,不管你用什么技术、用什么人,只要年底保证烂果率在一定区间里,这笔钱就都给你。结果,团队来的次数少了,烂苹果也少了,果园的总体效益上去了。

  同一支保养团队,表面看,只是换了支付方式、激励方式,就产生了大相径庭的效果。其实是换了绩效目标――从清除烂苹果到维护苹果健康。背后的道理很朴素:如果把下雨的能力交给卖伞的人,那雨就不会停。

  医改也应如是观。

  我们乐于看到医疗技术高歌猛进,乐于看到新药新方不断上市,乐于看到医疗器械持续升级,但这些只是维护大众健康的一方面,属于充分不必要条件。

  曾经广受诟的“看难”“看贵”其实是一种末端表现,根本问题在于把按劳取酬机械地引入了医疗体系、医疗机构,以治为中心。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深化医改,让药品回归治功能、让医生回归看角色、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必须紧紧围绕把以治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加强疾预防和健康促进。

  换句话说,治是中下策,让老百姓健康才是最高级的做法,才是上上策。对此,中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了。

  比如福建三明,早在2017年1月就组建了县级紧密型医共体――县总医院,担负起为全县居民健康负总责的职责,并将县域内医保基金打包给县总医院,实行“超支自负、结余留用”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三明将市县两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和下基层坐诊、健康管理、疾防控、科普宣讲等挂钩,实现“群众不得、晚得、少得的同时,医生护士拿高薪”,有效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如今在三明,乡村医生为村民看抓药的时候,会一次开出“三张处方”:药品处方、生活运动处方、饮食处方。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每一份处方都列了10余条注意事项,对患者的生活起居、健康管理等提出了建议,不光重“治”还重“防”。得益于此,三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疾预防关口不断前移,群众获得越来越多的健康红利。

  这样的医改实践和理念,让人想起古书《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redian/2022-11-08/62524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