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社交超能力”离我们并不远

  • 2022-11-19 10:40:21    人民网
  • 陈更
  • 热点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搜索时会发现,“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的开学日有多可怕”“社恐适合什么工作”等话题,吸引过万人参与讨论,阅读量甚至破亿。而在豆瓣App上,“社恐”话题排名前三的小组“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我只有一点点点点点点点点社恐”,组员数量累积竟超过14万。

“社交恐惧症”原是医学术语,指因惧怕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窘态而产生明显的焦虑、紧张和自主神经症状,属于恐惧症中的一种亚型。其实,“社恐症”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率仅为1.5%。生活中常见的“社恐”,多数情况下指的并非所谓“社恐症”,而是人们借“社交恐惧”形容自己在与陌生人相处时的紧张、尴尬、焦虑,说不出话甚至逃之夭夭的身心状态。

而让“社恐”患者羡慕不已的,是那些被称为“人类社交天花板”的“社牛”群体。与最初“社牛”在公共场合放飞自我的奇葩行为相比,如今的“社牛”收获了更多正面和积极的评价,往往与高效沟通、自信表达、双商极高等特点联系起来,他们可以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充分彰显和表达个人魅力。

“社恐”和“社牛”,与其说是性格反差,倒不如说更像是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情境化策略选择。不难发现,有些人在熟悉的家人、朋友面前,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而在陌生人面前则出现了不愿表达、不善社交的“社恐”状态。还有些人,打着“我社恐”的旗号,只是为了避免面对面社交中的麻烦与尴尬,转而在虚拟网络世界冲浪发声。

究其原因,之所以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社恐”情绪,很多时候是人们害怕自己处于“社交失败”的境地。害怕说错话、办傻事、丢面子、出洋相,害怕成为人群中的“小透明”,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害怕自己内心预想的“完美人设”落空。当不得不面对社交场合时,索性直接选择逃避社交,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于大多数轻度“社恐”来说,最好的医生也许就是你自己。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积极调整心态,勇敢进行尝试,必要时进行一些沟通交往的技巧练习,学会与内心“完美人格”和解。有时,主动与路过的同学打个招呼,聚会上与陌生人展开一次对话,工作场合用心准备一场发言,一个勇敢的小改变,也许就会为接下来的人生带来大不同。但如果这类症状持续6个月之上,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则需要向专业心理医生求助,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

其实,很多所谓“社恐”在网络上都谈道,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安全,但也颇为孤独,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与他人结交朋友,甚至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关键就是要迈出告别“社交恐惧”的重要一步。动起来,以更真实的自我和他人进行交流,“社交超能力”离我们并不远。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redian/2022-11-19/62694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