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

  • 2022-12-27 10:40:06    人民网
  • 陈更
  • 热点

  新冠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社会广泛关注。

  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防控措施带来哪些改变?如何有效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邀请权威专家――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中国疾控中心所所长许文波、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进行了解读。

  问:我国的甲乙丙类法定传染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的?目前,甲类和“乙类甲管”的传染有哪几种?

  雷正龙:根据传染暴发、流行情况和发生时的危害程度,法定传染分为甲、乙、丙三类。现行法定传染种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目前,甲类传染包括鼠疫、霍乱,“乙类甲管”的传染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种。

  问:“乙类甲管”传染与“乙类乙管”传染在防控措施方面的主要不同点何在?

  雷正龙:在疫情防控方面,“乙类甲管”与“乙类乙管”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报告时限方面。对于“乙类甲管”传染,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对“乙类乙管”传染,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二是隔离措施方面。“乙类甲管”传染对疑似人以及人、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人以及人、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乙类乙管”传染根据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三是区域管理方面。对已经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甲、乙类传染发生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紧急措施。

  四是交通卫生检疫方面。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乙类乙管”传染不实施该措施。

  问: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法定程序是什么?调整后会出现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防范?

  雷正龙:根据传染防治法有关条款规定,乙类传染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需要采取甲类传染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新冠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调整后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短时间内新冠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三是调整初期,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新冠毒感染“乙类乙管”平稳实施。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新冠毒感染防控知识,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公众合理用药、正确就医,保持平和心态、乐观心情。二是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三是加强药物供应保障。做好治疗新冠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毒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及方式,满足居民购药用药需求。

  问:调整后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责任是否有变化?各部门是否还有责任?

  雷正龙:我国的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各有关部门继续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毒疫苗接种率,二是完善治疗新冠毒感染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三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完善和建立分级分类诊疗机制,四是完善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策略,五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六是强化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七是强化疫情监测,八是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督促指导,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新冠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

  问:政策调整后,个人如何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许文波:一是个人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应当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洁,常通风,清洁为主,必要时使用消毒剂;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三是可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在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可先进行自我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可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四是新冠毒检测阳性或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础性疾重症高风险人群、孕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外出。

  问:政策调整后,如何有效地保护老年人、孕儿童等脆弱人群?

  许文波:一是老年人、严重基础患者、孕儿童等脆弱群体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须前往,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居室要经常通风,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接收快递等物品做好个人防护和适度外表消毒。

  二是符合疫苗接种要求的,应当尽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尤其是60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接尽接、应接早接,对保护自身健康极其重要。

  三是尽可能减少老年人、孕、严重基础患者、儿童等脆弱群体的感染机会,若家庭同住人员中感染者,居家治疗期间可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内,避免与相关人员接触。

  四是社区摸清老年人、孕等脆弱人群群体底数,关注相关人员用药及治疗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五是社区和家人关心关爱脆弱群体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愉悦心情,适量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问:实行“乙类乙管”后,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和发布要求有哪些变化?

  李群:新冠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后,疾监测、报告和对外发布等工作,也要做出一些调整:

  一是调整公布内容。保留确诊例、重症例和死亡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

  二是调整公布频次,根据疫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

  三是调整监测内容。将前期以每一个例为重点的监测,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在继续做好传染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机构和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加强毒变异监测,相关监测结果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公布。

  问:是否有可能再进一步将新冠毒感染降至丙类传染?从乙类降至丙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群:根据传染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流行强度以及对人体健康、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传染防治法将法定传染分为甲、乙、丙三类。丙类传染通常是一些常见、多发的传染,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等共11种。对这类传染防控重点是关注其流行趋势,控制暴发流行。

  是否进一步将新冠毒感染调整为丙类传染,取决于它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续监测疾情况和毒变异情况,有了充分依据后,经过科学评估,再考虑是否从乙类调整至丙类。一般来说,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毒毒株较为稳定,毒力致力最好能进一步降低;二是对疾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众对疾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尚需一定时间去观察研究,积累更多科学数据进行评估。

  问:政策调整后,疫情应对组织体系、应对体制是否会相应地进行调整?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是否还会坚持?

  李群: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一直在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变化和毒变异情况,并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实践,因时因势因地进行优化、调整、完善。此次调整后,各地可以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和防控措施实施效果,深入研究论证,继续优化、调整、完善疫情应对的组织体系、应对机制,以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一直是我国应对各类传染疫情的成功经验总结。今后仍要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持续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持续开展毒变异监测和分析研判,持续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用好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这一重要法宝。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陈芳、董瑞丰)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redian/2022-12-27/63784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