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 2022-02-07 09:15:26   
  • 白如月
  • 养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等复杂代谢性疾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

 

 

糖尿率逐年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人体内糖稳态调控受多种组织影响,包括脑、胰腺、肝脏和肌肉等,其中肝脏和胰岛在血糖调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功能联系,在机体糖稳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胰岛分泌的激素(如胰高血糖和胰岛素)可通过调控肝糖的合成和分解,维持体内血糖稳态的平衡。调控作用失衡往往引起体内血糖水平失调及代谢紊乱,并可导致2型糖尿(T2DM)发生。尽管目前已有细胞和动物模型用于糖尿研究,但仍缺少能够反映人体复杂器官间关联作用的研究体系。

 

 

该工作中,科研人员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前沿技术结合,构建了由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分区设计的微阵列芯片上实现了肝、胰岛类器官的动态培养和相互作用研究,类器官功能维持可长达1个月。研究发现,该共培养体系有利于维持肝和胰岛类器官活性,并促进肝和胰岛类器官的分泌功能增强,提高器官特异性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表达。转录组分析显示,该体系中肝类器官P450酶代谢通路和胰岛类器官中的糖酵解/糖异生通路表达升高,提示该体系有助于提升肝和胰岛类器官的糖调控功能。后续糖耐受实验(GTT)结果显示,在近餐后血糖浓度条件作用下(11mM),肝脏类器官对糖的利用率升高,胰岛类器官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也增强。当进一步施加高糖浓度条件后(25mM),肝和胰岛类器官出现明显的线粒体损伤和葡萄糖转运功能下降等异常改变。结果提示,该肝-胰类器官互作体系可反映类似人体生理和理情况下的血糖调控特点,并模拟2型糖尿的主要理特征。进一步地,科研人员在该体系中加入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显示该药物可明显改善由高糖条件引起的肝和胰岛理损伤,提示该新型类器官互作芯片体系在疾模拟和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在体外再现了人体肝脏-胰岛的交互作用特点及其在生理和理条件下的糖调控响应,为2型糖尿等复杂代谢性疾研究和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技术。

 

 

相关研究成果以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为题,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器官重建与制造”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大连化物所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来源:中科院之声】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yangsheng/2022-02-07/57127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