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儿子有多难?3 个育儿套路真心建议用起来

  • 2023-04-25 09:17:37   
  • 白如月
  • 养生

养个儿子有多难,男孩妈妈们都深有体会:

上蹿下跳,满场疯跑,一刻不停歇的永动机?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闯祸无上限的捣蛋鬼?

光会大吼大叫,却又不长耳朵的间歇性耳聋患者?

迷恋打打杀杀,热衷于充当英雄好汉的暴力份子?

一言不合就哭闹,一点不顺就炸毛的情绪小炸弹?

这些都不够,反正粗心大意,毛手毛脚,脑回路清奇……一系列贬义词,随便拎一个出来,男孩们都能轻轻松松,对号入座。

养男孩就是一道送命题,每一位发到「男孩」考卷的妈妈,都可以一口气书写几万字的「血泪史」。

图片来源:网络

老母亲们,除了忍、忍、忍.......真的没有活路了吗?

为了解决这个育儿难题,我们咨询了数位养过儿子的儿童心理学家,总结了下面 3 招,或许无法包治,但试试没准能柳暗花明。

(PS:文中总结发育特点,是男孩与女孩在体内不同性激素影响下,平均表现差异,并不是说每一个男孩比每一个女孩在下面这些方面都更突出。如果你家的男宝没有这些特点,反而女宝表现更突出,也是正常的个体差异。)

男孩精力太旺盛,像永动机?

我们可以「借力打力」

每个男孩都被妈妈怀疑过:「是不是有多动症?」

充电五分钟,精神一整天;只要醒着,无时无刻不在动。

就像点燃的炮竹,到哪炸哪,硝烟四起。沙发上奔跑,桌子上旋转,床垫上跳跃,手里扛着枪,嘴里喊着话——「来追我呀!」「来抓我呀!」「不服打一架呗!」

就连夜里睡觉也无法断电关机,满床乾坤大挪移,左脚踢被子,右脚踹爹妈,反手还能抡你一巴掌,活生生让你的熊猫眼再平添一圈黑。

图片来源:网络

可「好动」并不代表是「多动」。

在发展心理学里,孩子行为的活跃程度,被描述为「活动水平」,男孩从襁褓中到青春期,总体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高的活动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动」。

这种「好动」单纯是一种活跃度上的差异,和无法专注的「多动」不一样。

它更多是因为,男孩体内分泌的睾丸素多,睾丸素作为一种重要的雄性激素,使男孩需要释放更多能量 ,所以我们眼中男孩的画面基本都是追跑打闹、上蹿下跳、大喊大叫。

图片来源:giphy

对付这种「好动」最佳的方式,不是想办法让他们「坐得住」, 而是「以动治动」「借力打力」。

有活力是男孩的发育特点,不是缺点。

日常养育中,我们可以「顺应」和「欣赏」这份活力,用「巧劲」去降服。

简单的说就是: 与其让他们有精力去拆家,不如培养他们多干干家务,多劳动,消耗力量,为家庭发光发热。

日常,我们可以学会躺平和装傻,有技巧地放手、示弱、撒娇,唤醒男孩们内心乐于助人的激情;

点燃男孩的动力系统,让他们把无处发泄的精力,用在帮我们做事上, 比如:

唉,妈妈没力气了,要是有小超人帮我提一下就好了。

哎呀,妈妈走不动了,有汪汪队可以牵着我走吗?

儿子,妈妈今天累瘫了,你可以帮我收拾下玩具吗?

妈妈一个人怕黑,要是有人早点上床陪我睡就好了!

倒水,拿鞋子、擦桌子、摆餐具,能使唤的地方坚决别放过,男孩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坚决不要帮忙。

最后无论完成的效果如何,记得要「昧着良心」输出彩虹屁,狠狠地夸夸他们,当孩子越是感觉自己有能耐,就越少惹是生非。

男孩破坏力强,下手没轻没重?

我们可以「敬而远之」,让他释放

男孩最让人头疼的地方,还有破坏力强。

家里就找不出一件完整的玩具,满屋子的奥特曼残骸,支离破碎的小汽车,散架的刀枪剑。

稍不注意踩一脚,痛得你也想喊妈。

男孩破破烂烂玩具一角

出门在外,男孩父母对别人说最多的就是「不好意思」——儿子不是撞掉别人的东西,就是打烂餐厅的碗碟,弄坏别家孩子的玩具。

但就这样直接给男孩扣上「破坏大王」的帽子,他们真有点冤枉。

研究发现:学龄前的男宝和女宝,都会花大量时间做自己擅长、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并「炫技」表现自己,以此建立自己的自尊自信。

只是不巧,受睾丸激素的影响,男孩感觉良好的事情,比如力量和速度的展示,大概率会让我们感觉不好。而女孩大体上更擅长读表情、语言沟通、安静游戏等,这些和更多家长的期待一致。

动手动脚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渠道,爱冒险是他们的个性使然,「捣乱破坏」只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

有时候,男孩把房间弄得乱糟糟、把自己弄得脏兮兮,或者无视你的警告,笑嘻嘻地跑来跑去,更多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一场「冒险」的想象中。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而男孩痴迷汪汪队、超级飞侠、奥特曼,是因为可以在想象中和超级英雄一起「冒险、炫技」。

尤其上幼儿园以后,男孩发现很多规则要遵守,没法随意「探险」了,就更加会给自己找许多「冒险替身」。

图片来源:giphy

对此,爹妈最好的做法可能只有「敬而远之」,给他们提供适合冒险的场所。

也就是:不要紧盯他们的缺点,而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欣赏他们喜欢「表现」的行为,尊重他们热爱「冒险」的精神

对他们的「探险」睁只眼闭只眼,在保证安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放电的空间。

满足孩子探险欲的一些 tips

1. 热爱攀爬的婴儿期,可以专门在床上用枕头被子堆小山,满足他练习攀爬的欲望;

2. 热衷于从滑梯上飞奔下来,我们就寻找坡度较缓的场地,让他们去体验速度与激情;

3. 喜欢拆卸玩具,拼搭安装,我们就购买塑料的工具箱,提供一些废弃、旧家电,让他们尽情去鼓捣;

4. 喜欢模仿超人,那就给他买来超人披风,一起来一场超人大战怪兽的角色扮演,圆了他内心的英雄梦。

有时候, 我们还可以用「冒险」,化解一些棘手的育儿时刻。

比如,宝宝回家路上就是不肯走,换一个思路,把无聊的走路变成「探险」,把回家路上一些标识性地点,变成寻宝 / 冒险路线,一路和孩子编个有趣的故事,就更有动力回家啦。

诸如此类,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选择和男孩子一起「冒险」来完成。

男孩沟通困难、间歇性「耳聋」?

我们可以「精准发号施令」

当妈的人都有一项无师自通的技能——大嗓门。

许多男孩妈妈都吐槽,自打养了儿子,喉咙痛就没好过。每天河东狮吼无数遍:

吃饭了!睡觉啦!收拾玩具!换睡衣!刷牙!......

可惜,「充耳不闻」是男孩对我们的常规回应。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喊不动,听不进,其实是因为男孩的大脑很容易信息过载,不擅长一心二用。

研究发现:男孩的大脑枕叶发育比女孩晚,存储感知记忆的神经连接不够强大;语言、社交和情绪能力也相对发展更慢。

同时,比起可以灵活处理多个任务的女孩,他们泾渭分明的大脑分区,在面临挑战和任务时, 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或相对少量的任务。

一旦涌入大脑的信息过量,他们的大脑处理系统,就难以接收,或者直接宕机。

比如当我们叫他收拾玩具时,之间的信息差异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

于是,他们干脆选择「逃跑」,听不见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选择。

你以为他在气你,实则他只是因为专注「做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想开点:忍住咆哮,省点口舌;放弃要他当下立刻配合的执念,省得心塞。

改变方式,发出语言指令时,排除干扰,一次只沟通一件事。

比如收拾玩具:

孩子反应:

玩得正开心,突然被打断,要收起来,宝宝感觉很难过;

应对方法:

提前 10 分钟提醒他该收玩具了,给负面情绪一些缓和时间。

到了收拾玩具时间,耳朵里听到妈妈在喊,手里玩着玩具,感觉无法一心二用,只能被迫二选一;

走到他面前,等他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你的眼睛时候,再开始发出指令。

宝宝开始收拾玩具,发现玩具太多,畏难;

带着他一起收拾,及时鼓励,再逐步放手让宝宝独立收拾。

收拾累了,情绪上头,不懂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急得撒泼打滚。

主动共情他的感受,帮他说出想法,给予解决方案。

养育男孩的过程,确实很磨人。

要想养儿不累,就要记住这句「九言真经」:眼要瞎,耳要聋,心要大。

理解小崽子们身陷麻烦:他身体里澎湃的能量没有足够的释放;他脑子里天马行空的英雄故事没有舞台演完;他内心里一大堆感受,没有能力找到合适的办法,让妈妈知道。

遵循他们的天性,好好利用,或许有一天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Lamminmäki, A., Hines, M., Kuiri-Hänninen, T., Kilpeläinen, L., Dunkel, L., & Sankilampi, U. (2012). Testosterone measured in infancy predicts subsequent sex-typed behavior in boys and in girls. Hormones and behavior, 61(4), 611–616.

[2] Olino, T. M., Durbin, C. E., Klein, D. N., Hayden, E. P., & Dyson, M. W. (2013).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traits: comparisons across observational and parent-report meth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1(2), 119–129.

[3] Best, J. R. (2012). Exergaming immediately enhances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 Dev. Psychol. 48, 1501–1510. doi: 10.1037/a0026648

[4] Cavanaugh, D.M., Clemence, K.J., Teale, M.M., Rule, A.C., & Montgomery, S.E. (2017). Kindergarten scores, storytelling, executive function, and motivation improved through literacy-rich guided play.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45, 1-13.

[6] Tomporowski, P.D., Davis, C.L., Miller, P.H. & Naglieri, J.A. (2008). Exercise and Children’s Intelligence, Cogni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 Psychol Rev. 20, 111–131.

[8] Best, 2012; Cavanaugh et al., 2017; Tomporowski et al., 2008; Vasilopoulos & Ellefson, 2021; Luo et al., 2023)。

[9] Cvencek, D., Anthony, G. Greenwald & Meltzoff A. N. (2016). Implicit measure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confirm self-esteem's role in maintaining a balanced ident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2, 50-57.

[10] Ginsburg, H.J., Rogerson, K., Voght, E. & Walters, J. & Bartels, R.D. (2007).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hysical risk-taking behaviors: Natural observations at the San Antonio zoological gardens.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9, 407-414.

[11] Hart, J.L., & Tannock, M.T. (2013). Playful aggression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Children Australia, 38(3), 106-114.

[12] Lamminmäki, A., Hines, M., Kuiri-Hänninen, T., Kilpeläinen, L., Dunkel, L., & Sankilampi, U. (2012). Testosterone measured in infancy predicts subsequent sex-typed behavior in boys and in girls. Hormones and behavior, 61(4), 611–616.

[13] Adani, S., & Cepanec, M. (2019). Sex differences in earl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and neuro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more vulnera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in boys.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60(2), 141–149.

[14] Kung, K.T.F., Browne, W. V., Constantinescu, M., Noorderhaven, R.M., Hines M. (2016). Early postnatal testosterone predicts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early expressive vocabular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68, 111-116.

[15] Lust, J. M., Geuze, R. H., Van de Beek, C., Cohen-Kettenis, P. T., Groothuis, A. G., & Bouma, A. (2010). Sex specific effect of prenatal testosterone on language lateralization in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a, 48(2), 536–540.

[16] Schore A. N. (2017). ALL OUR SONS: THE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AND NEUROENDOCRINOLOGY OF BOYS AT RISK.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38(1), 15–52. https://doi.org/10.1002/imhj.21616

本文专家

常润

合作专家

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硕士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兰兰、立正妈妈

监制:大力、阿童木

排版:月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hangye/yangsheng/2023-04-25/67184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