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 2021-09-29 08:00:09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人和人纠缠的本质,在于承接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与孩子、伴侣,亦或朋友之间的关系,大都如此。

一旦介入或卷入他们的情绪,我们便成了它的“被动承担者”。

作者 | 天雅

责编 | 陈沉沉

相信许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发脾气,大哭大闹;

严重一点的,甚至还会摔东西、动手打人。

这个时候,

如果你妥协,去哄他,那下次多半还会故伎重演。

而如果你压制孩子,孩子可能会害怕你,不敢再忤逆,但他却会私下把气撒在其他地方。

比如欺负弱小的弟弟妹妹,攻击年迈的爷爷奶奶。

似乎无论你怎么做,孩子的坏脾气就是无法彻底消解。

这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0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

为什么你的方法不管用?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选择了妥协。

你依着孩子的要求,去迎合和满足。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他赢了,你输了。

从中孩子会形成一种感觉:

攻击是万能的,可以让我成为「强者」。

此后,他便会逐渐习惯使用攻击性,去「掠夺」他想要的一切。

第二种情况,假设你没有妥协,而是反过来通过训斥、讲道理让孩子妥协。

因为忌惮于你的权威,孩子会认错,会做出所谓的改正。

但在这个“被制服”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感觉:

攻击是万能的,可以驯服「弱者」。

他认同了你,同时也会学着你驯服他的方式,去驯服别人。

说白了,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专门欺负关系中的「弱者」。

而当身边没有「弱者」的时候,他可能还会再度面向你,发起被动攻击

即采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拖延、敷衍、不合作等,以此来「攻击」你。

就像一个小女孩被强势的妈妈催促着写作业的时候,她心里非常反感,但她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于是,她会通过一次次把简单的数学题故意算错,来「攻击」一旁心急如焚的妈妈。

一开始,妈妈可能会感到很不可思议:

“这些都是你会的题呀,怎么还算错那么多呢?”

慢慢地,妈妈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生气,最后甚至还会暴跳如雷,让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面对孩子的攻击,无论是「妥协」还是「强势驯服」,其实都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欲。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被「卷入」到孩子的世界。

你被迫在孩子的地盘里跟他争高下,不断与之纠缠,而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欲。

02

理解了这一点,再去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

拒绝卷入,拒绝与孩子的情绪纠缠。

具体要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

孩子在学校犯了点小错,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

回到家以后,他冲你发脾气,死活不肯写作业。

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呢?

你有2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

介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帮他处理当下的问题。

比如好言好语地哄他,答应他提出的各种要求,求他乖乖去写作业。

或者不停地讲道理,压制孩子的情绪,强势命令去写作业。

如此一来,就会很容易像前面所说的,过度卷入到孩子的世界,并助长他的攻击性。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情绪,不做介入。

比如平静地回应他:

“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似乎正在针对我。”

许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否认。

“我才没有,我只是怕你听不见,说话声音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不要急着辩驳,也不要急着去揭穿,安静地听他说就好了。

也许他会向你承认事情的原委,

也许他什么也不打算跟你解释。

那都没关系。我们不需要介入去帮他解决问题。

只需要单纯地看见他的情绪,与他同在,就足够了。

接下来你会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你接住的那一刹那,他的攻击性就会开始减轻,并逐渐消散。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困惑:

不去帮他解决问题,孩子怎么可能会变好呢?

然而事实是,

不介入孩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03

不介入,为什么会更有用?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把人的情感划分为最基本的两类:

忍受得了的情感,α元素;

忍受不了的情感,β元素。

把内在「忍受不了的情感」,转化成「忍受得了的情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

足够好的父母,经常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进行情感转化,促进孩子的心智化成长。

具体怎么做呢?

就是给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

将孩子不能忍受的情感赋予一个名称,一个概念,让它变得更加有逻辑、更加理性,然后再返回给孩子。

你生气了是吗?

你害怕了是吗?

当一种情感被命名以后,它就会从「模糊」变成「具体」;从「难以承受」变成「可以承受」。

回到前面的例子,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向你胡乱发脾气。

你直接回答说:“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你想攻击我。”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将β元素转化成α元素元素的例子。

既命名了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我感受到了你的愤怒,也感受到了你的攻击;

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如何将β元素转化成α元素的楷模――

我始终稳稳地站在这里,没有被你吞噬,也没有被你打倒。

当孩子的锋芒被你温柔地接住、命名并返还以后,他会切身体验到这种以柔克刚的美好感觉。

然后逐渐地,他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尝试接住、命名、消化他内在的种种情绪情感。

如此一来,他也便会逐渐恢复智慧和理性,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困扰他的问题。

就像平时,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有个人愿意听你吐吐槽就够了,因为发泄完了以后你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但如果那个人总是急着替你做分析、出谋划策,你反而会觉得抗拒,甚至还会有一种被对方干涉的不适感。

同时泛化到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压力过大,时常出现情绪问题时,

你并不需要介入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亦或提供更多智力方面的帮助。

你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α元素的环境,就完全足够了。

04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攻击,我们很难做到情绪不受干扰。

主要原因有2点:

其一:我们害怕攻击和冲突。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多是鼓励孩子要乖,要听话,不太能容忍孩子存在攻击性行为。

当我们的文化无法包容孩子的攻击性,身为父母的我们,往往也很难容忍得了。

也因此,我们时常会听到父母愤怒地冲孩子大喊:

“我生你养你,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没有资格冲我大呼小叫。”

而当我们透过心理学的视角去看,

孩子出现攻击性,多半是他在某一方面不爽了,不高兴了,受委屈了。

因为无法承受这部分强烈的负面情感,所以他要通过攻击别人来释放内心的不快。

他是在攻击你吗?

不是!他其实是在向你求助。

这时,我们眼前看到的,便不再是一个充满恶意的攻击者,而是一个不知所措的可怜孩子。

其二:我们自己也不曾被接住过。

很多父母,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包容的环境里,内在情绪情感从来不曾被接住。

也因此,他们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将「忍受不了的情感」进行合理地转化。

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觉知与成长

可以尝试进入一段安全的关系,去体验这种情绪被接住、被涵容的感觉,从中去成长。

也可以通过冥想、内观、写日记等方式,在一个平静的状态下与自己联结,自我觉察。

去觉察真实的内心,去释放未表达的情绪。

去拥抱曾经那个充满恐惧、无助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的内在情绪慢慢被接住,实现自我赋能。

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着内在小孩慢慢长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课。

你成长了,孩子会跟着成长;你成熟了,孩子也会跟着成熟。

写在最后

人和人纠缠的本质,往往在于承接了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与孩子关系,还是与伴侣的关系,亦或是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如此。

一旦介入到对方投射过来的负面情绪情感,我们便成了它的“被动承担者”

既破坏了自己内在的稳定,也影响了对方自我的整合。

也因此,我更加建议你:

当它来临的时候,静静地当一个观察者就好。

不被它吞噬,也不与它对抗,静观其变,静待花开。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复和治愈。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09-29/53110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