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冷链致三百多人感染,北京再现阳性快递,物传人风波再起?
- 2021-11-16 10:00:00 腾讯健康
- 健康
截止11月15日24时,大连本次疫情发现感染者318例,12天,感染超300例,这场和冷库工人相关的疫情波引发了公众对于病毒冷链传播的担忧。
也是在11月15日,中关村街道接到海淀疾控中心通报,该区科源社区居民收到的一件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发出的快递物品外包装检测结果阳性。
根据公开报道,早在10月31日,一位海淀区当地居民收到了快递,并将其外包装丢弃仅保留里层的无纺布袋。11月13日晚,该居民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警方电话,被告知当地已经陆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的快递包裹,该居民主动上报给了当地疾控。
疾控人员在其家中采集3件咽拭子和10件外环境样本,无纺布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
从冷链到快递,从对遥远和抽象的病毒突破国门的担忧,到一件普通的物件会否把病毒从遥远的边境带到我们身边的恐惧,一时间,新冠病毒的物传人又成了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
事实上,关于新冠病毒能否“物传人”的担忧由来已久。
去年11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新闻1+1》中就曾提醒,新冠病毒喜欢低温环境,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进入冬季以后,空运、陆运、海运所有国际运输的环境都类似于冷链系统,都可能成为病毒载体,通过货物造成的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到今年冬天,全球已逾2.4亿人确诊,境外疫情比去年更严重,境外污染风险加大。而经过了近两年的疫情,国际贸易活动比去年更频繁,进口产品的总量更是远超去年。
一方面,在本轮冬季疫情叠加德尔塔毒株的严峻形势下,对于实施动态清零政策的中国,对于进口冷链会否物传人的担忧,也就显得越来越有现实意义了。
另一方面,当下,正值“双十一”期间,大批快递还在路上,物传人的可能性,也让刚刚忙完“买买买”的人们,开始“防防防”――11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还紧急发布了针对外卖配送、快递从业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的指南。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除了等待快递的期待,现在又增加了一层担心――快递会不会有新冠病毒?取快递会不会被传染?如何收快递才最安全?
从冷链到快递,物传人的阴影
尽管世卫组织官网写着,“人们还可能因触摸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后不洗手就触摸自己眼鼻或口部而受到感染”,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共同体对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物传人”的结论仍有争论。
2020年7月,《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新冠病毒通过污染物体表面进而感染人的风险被夸大了,实验室测得的新冠病毒在各种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数据,并不具备现实推演的可能性。
这种概率极小的偶然事件仅有可能发生在一种非常罕见的现实情境中,那就是:感染者冲着某物体打喷嚏或咳嗽,而后来者在1-2小时内接触该物体表面,并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引起感染。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确认了“物传人”的现象,尤其是冷链传播的确切存在。
去年10月,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发表研究,提示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中病毒源头极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并提出,冷链运输或为新冠病毒传播新途径。
7月辽宁大连疫情溯源,锁定了污染进口鳕鱼外包装。
9月,山东青岛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科学家从污染的冷链产品外包装上分离到了新冠活病毒,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八点健闻,这是冷链传播途径中“物传人”的关键证据,“因为只有活病毒才会感染人,而使得一些产品外包装在核酸检测中呈阳性的,也有可能是死病毒”。
此后,11月天津疫情、山东青岛二次疫情,12月的辽宁大连二次疫情,今年5月营口-安徽疫情、此次大连疫情均与冷链有关。
在7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溯源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介绍,“从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和青岛疫情都可以发病人接触过冷链,在冷链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能的病毒来源”,而且在“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时间、保持传染性的时间比较长......可能造成跨地区的传播”。
一位不具名的流行病专家告诉八点健闻,科学上要证实“物传人”很难,需要在物体和人体内都采集到病毒,进行序列比对,同时必须要排除人传人因素才行。
“国外,在人群中都已经大规模流行的情况下,环境带毒的情况太普遍,就无所谓了”,上述流行病学家分析,国内是要致力于一个无新冠病毒的环境,所以很关注,所以才能观测到冷链传播作为一条输入路径的存在。
要排除人传人的因素,只有在中国这样没有本土疫情的环境中才能实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就指出,本底清零是一个地区能够找到冷链传播的前提。
不过在冷链以外,虽然此前已经有多地公示货物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病例――内蒙古锡林浩特一民族服装店店主一个月前从蒙古国购置的部分货物;陕西接收的河北某商贸公司的11件货物;此前疫情较为严重的黑河,也曾发现库存俄罗斯进口食品中有4类产品外包装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目前并没有观测到任何可以通过快递或者食品外包装感染的途径。
物传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虽然理论上确实存在物传人的风险,但普通人通过污染物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目前,运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者达成的共识是,通过污染物感染新冠的风险很低――每次与受污染的表面接触后的感染几率通常不到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事件,接触表面后感染是不折不扣的小概率事件。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对八点健闻解释,首先,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从感染者的飞沫落到物体表面的这一刻开始,到下一个人接触到它,随着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危险性是递减的。不只是在快递信封或者包装盒这些普通的表面上,即使在冷链条件下,递减也只是慢一些。
其次,很难凭借新冠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就判断一个物品具有传染性。即使接触到得以存活的病毒,病毒量也是决定是否感染和症状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
金冬雁认为,与疫情更加严重的地区相比,在国内,整体上“人传人”的可能性已经相当低,“物传人”的风险就更小。
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学专家也对八点健闻分析,“物传人”的直接影响范围是很局限的,其危害是通过后续“人传人”放大的。
常荣山告诉八点健闻,普通人很难被“物传人”途径感染,只有那些距离传染源很近的人,才有风险,而且这种风险远小于气溶胶传播风险。
因此,常荣山提醒,一些涉疫人群的物品,如入境隔离酒店、新冠收治医院的医疗废弃物以及口罩、床单等日常用品,甚至排泄物极有可能是含毒,且会与医生、保洁等相关健康人群发生关联,这才是防范物传人的重点区域。
但对于整体人群,无论从病毒量随时间的必然衰减、病毒载量决定传染性的角度,通过污染物感染新冠的风险水平相当低。
金冬雁提醒道,过分夸大“物传人”的风险,造成绝对化的印象,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防疫措施。从国内目前疫情整体状况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因接触污染物而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之低,不应成为恐慌的理由。
2020年的一项定量风险评估研究发现,每天进行一次或两次表面消毒对降低新冠病毒污染物感染的风险“影响不大”,但手部清洁可以“显著降低”这一风险。
多位受访专家都对八点健闻指出,看似最基本的勤洗手,对切断污染物传播至关重要。“我们不会看一眼包裹就感染,做到勤洗手,这个病毒就没有缝隙可以钻”,常荣山形象地说。
当然,面对眼下“双十一”后的拆包裹高峰,个人采取更谨慎的防护措施来进一步降低“物传人”的风险,也有助于保障所有人的安全。北京疾控中心日前就发布了一系列收发快递的安全贴士,除了认真洗手,还包括用含氯消毒剂或医用酒精对外包装消毒,佩戴一次性手套,在户外拆件,不把包裹带回家中等。
朱雪琦对此文亦有贡献。
于焕焕、张宇琦、陈广晶|撰稿
徐卓君、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16/55578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16家单位入围重庆2021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名单2021-11-16 10:00:01
- 来(返)穗请注意!这些人员 实施“14+7+7”措施|广州灯光节延期2021-11-16 10:00:01
- 潜心破解过敏难题(讲述・一辈子一件事)2021-11-16 10:00:01
- 【医伴旅】国药新突破:泽布替尼在沙特阿拉伯获批治疗套细胞淋巴瘤2021-11-16 10:00:01
- 不合格!涉及这些直播平台2021-11-16 10:00:01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
-
开封市妇产医院支援杞县平城乡核酸检测工作
2021-08-13 10:47:52
-
安徽智飞新冠疫苗为什么停了 原因有3点
2021-08-20 18:00:39
-
沈阳普瑞眼科医院怎么样?助力大学生摘镜开启高清视界
2021-09-06 18: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