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小胖墩的体检报告上为何写满“老年病”?医生在门诊上发现了这个秘密

  • 2021-11-24 09:59:56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小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刚满10岁的他体检报告上写满了“老年病”: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为何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告诉记者,小邑疾病的源头是肥胖。在门诊上,有不少孩子已从超重变成肥胖,再因肥胖而得了各种疾病。究其根源,和家长的养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不少临床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如今,家长们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能力变强了,一观察到“蛛丝马迹”,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跑医院;但拿到诊断报告,离开诊室,医嘱就抛在脑后了,生活方式一如既往。毕竟,持续“掉线”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实现健康“逆袭”的。

小小年纪就肝功能受损?都是肥胖惹的祸!

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小邑一脸无措。身高才15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到75千克,与之伴随的便是一系列疾病,小小年纪肝功能受损了。

作为主诊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直言,像小邑这么严重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在上海十院内分泌科的减重特色门诊上,小患儿占比不低。

肥胖已成为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

去年,3岁“小网红”佩琪因夸张的体重受到网民关注。当时佩琪的体重已达35千克,而同龄女孩的标准体重仅为15千克。对于女儿的肥胖,佩琪的父母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等“垃圾食品”,甚至还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大关!”

曲伸直言,儿童肥胖的发生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静坐多而运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此外,如今不少孩子都由老人隔代抚养,难免秉承“小孩子还是肉嘟嘟的好”的错误理念,在过度喂养下,“三高”也早早写在不少青少年的病历本上。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风险分别为3.3倍、2.6倍、3.2倍。

更糟糕的是,在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肥胖”问题,到了成年依旧无法回避。研究表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因此,控制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必须防患于未然。

别让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停留在“说说而已”

其实,从临床观察看,不少肥胖儿童本身也有不小的自卑感。比如,他们在学校中会被起绰号,因饭量大时常被同学嘲笑。渐渐地,不少“小胖墩”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可一提到让孩子减肥,不少家长似乎并不情愿,有人直言,“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也辛苦,多吃点才有体力”。

“干预孩子体重的阻力,有时候正来自于家长。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无法调整生活方式并陪伴孩子一起改变,那么医生常常也无能为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园曾碰到一对父子,走进诊室的两人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体型壮硕、胸部发育明显,脖子、腋下皮肤黝黑,这是典型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检查提示,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的标准,所幸尚在早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恢复健康。但孩子父亲不以为然,“我也挺胖的,不也挺健康!”

“此类家长不少见,要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件大事,并从意识落实到行动,持之以恒地改变。”田园说,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中间变量”。当医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后,家长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是项极大的工程。

她有些无奈,如果家长这一“中间变量”,只起到将孩子带进诊室的作用,那么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学喂养,对整个家庭都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沪上很多医院通过开出线上课程、线下沙龙的形式,持续向家长输出一些科学喂养的理念。

在曲伸团队的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医学体重管理,小邑的体重下降了近12千克,同时长高了2.5厘米,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重帮助下,小邑的家庭也慢慢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健康起来。

正如曲伸所言,科学喂养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在他的门诊上,同样不乏家长和孩子一起减肥,减重成功的励志案例。

“儿童很少有能力选择并贯彻有益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行为的原则常常是从快乐和满足自己出发,需要家长在行为管理上来辅助,设定一定的规则。爱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偏食挑食,爱孩子也并非看着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听之任之。”田园建议,除了关注孩子的体重,在发现超重时及时干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

“孩子小时候关注身高体重,大一些要看常规血指标,到了青少年则可以开始监测血糖、血压等。”她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24/5576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