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视”界难题:我配了五副眼镜,在不同的场景中来回摘戴……

  • 2021-12-29 08:00:41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丨朱萍

编辑丨徐旭

图片来源丨图虫

“是只有我还是40岁以上的人都有抵触心理?”近日,在关注38岁以上屈光不正人群眼健康媒体见面会上,媒体人刘佳结合自身困扰抛出了疑问。

目前,刘佳已经出现了老花和近视的症状,但因为抵触心理,始终没有去医院做过检查。不过,“看近也不行,看远也不行,晚上开车也不行”是刘佳目前真实的写照。而实际上,类似刘佳这样的“80后”(38岁-40岁及40岁以上人群)并不在少数。

“这部分人群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亟需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教授指出。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米生健教授向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38岁以上人群可以通过屈光手术摘镜,提升自己的视物体验。同时,米生健结合其临床经验指出,近几年40岁以上的手术人群大概接近4%。

不过,临床中也存在一个现实问题。一部分38岁以上的人在借助手术摘掉近视眼镜的同时,却因出现老花症状而过早戴上了“老花镜”。这样看来,这种“不彻底的摘镜”还是未能解决这类群体的痛点,那眼镜还能否拿掉?

在上述情形下,今年九月发布的《中国伴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屈光不正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2021年)》针对上述人群提供了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规范。专家共识认为,需要在之前进行更严格的术前筛查,采用更合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和术后护理模式,以优化手术疗效。

被忽视的“80后”

近年来,我国近视比例有所增加,并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在上述见面会上,白继眼科医院白继教授指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近视患病率保守估计是33%左右。从年龄上看,近视在逐渐往前推移,年龄较大的近视患者少,年龄较小的近视患者多。

在近视防控方面,儿童青少年一向是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等共同努力之下,青少年近视防控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7月13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再那吾东・玉山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但相比2018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

然而,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是,另一个社会群体――38岁-40岁及40岁以上人群也面临着近视的困扰。

“这部分人群是家里的中坚力量,用眼非常重要,但他们一用就累,一用就难受。如何帮助他们优化视物体验,提高生活质量是需要探讨的。”对于这一群体,白继指出。

张宏是38岁以上人群中的一员,也是对手术摘镜的态度转变者。之前,一直适应戴眼镜的张宏并没有做近视手术的打算。然而到了48岁,他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

尽管只有300度的近视,但他看远需要戴上眼镜,看近又需要摘掉眼镜。在一摘一戴之间,张宏感到了不适和不便。再加上对个人形象的考虑,他最终做了老花手术。到现在,手术结束已经5年,张宏十分受益,远近、开车等都不用佩戴眼镜。

其实,身为领导的何雪也曾深受眼镜切换的困扰。由于视力的模糊影响到了办公,她配了五副老花镜,在办公室、车上、床头、洗手间等不同场景各放一副。但一摘一戴的来回切换同样让她感到了不便。后来,在手术的帮助下,她也成功摘掉了眼镜。尽管当时的科技还没有现在发达,手术效果依旧维持了五六年。

不过,除了这两位受益者,还有一部分人群在术后摘掉近视镜的同时却又戴上了“老花镜”。

不彻底的“摘镜”

出于多副眼镜切换的困扰,38岁以上的近视人群往往选择手术摘镜。然而,在将近视镜拿掉的同时,老花镜又架在了鼻梁上。这样一来,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这类人群,那眼镜是否还能拿掉?

对此,米生健认为,“38-4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通过屈光手术提高自己的视物体验,达到平时不戴眼镜的目的。

翟长斌则指出,这不意味着患者有需求就一定要做,而是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在内。

“开展角膜屈光手术不仅需要好的设备、好的理念、好的临床经验,而且相比38岁以下的人群,38岁以上的人群做角膜屈光手术是比较复杂的,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米生健进一步指出。

为从临床上规范这部分人群的角膜屈光手术,由多位顶尖国内眼科行业屈光手术专家编撰的《专家共识》)于今年九月出炉。

提及编撰初衷,米生健称,《专家共识》从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方式、并发症的考虑、术后处理、术前谈话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于手术方式,白继表示,38岁以上的人群要想摘镜,可以通过角膜手术或者清理手术。目前角膜屈光手术和白内障的晶状体手术在临床上运用得比较成熟。而关于清理手术,38岁以上、6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晶体没有浑浊,可以做角膜屈光手术;如果晶体浑浊,可以做三角点的白内障手术。

对于角膜屈光手术,米生健称,“无论哪个厂家、哪个设备,角膜屈光手术方案总体是通过增加人眼的焦深,从而增加人眼的景深,提高看近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的安全性也在提高。对比过去和现在,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二十年前激光手术制作角膜块时应用的是机械刀,精准性和稳定性距离现在有一定差别。如果医生没有经过较好的培训,手术风险相对较大,且会有一定并发症,所以手术推广比较困难。而现在是全程激光无刀手术,先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块,再用准分子激光,飞秒激光的精度是正负5微米,准分子激光是0.25微米,安全性非常好。

随着安全性的提高、手术设备不断改善、临床经验日趋丰富,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后满意度也较高。米生健表示,无论是根据临床经验还是国内外文献,术后满意度基本在98%甚至99%左右,个别临床中心甚至能超过9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院仍受限于技术和经验,手术质量难以保障。米生健直言,我国可以开展屈光手术的医院有一千多家,但确实也是良莠不齐的。相比之下,大型医院(手术例数较多的、手术设备较高端的医院)的手术技术相对成熟。

“量眼定制”的手术

在个性化诊疗的趋势下,个性化屈光手术也是临床上所倡导的。

爱尔康手术产品事业部负责人张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个性化屈光手术治疗是指术前根据患者每只眼角膜的不同形态,为每只眼睛设计最合适的手术方案,结合屈光手术设备进行精准的、安全的术中操作,从而达到术前预期效果。

对此,白继比喻称,个性化屈光手术就像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需要先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才能按照个人情况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设计。

米生健也指出,“针对38岁以上调节力不足、屈光不正的人群开展的角膜屈光手术远远比年轻人的角膜屈光手术复杂,对患者和医生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定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屈光手术治疗。”

其实,除了80后,90后、00后甚至更小年龄的人群也可能从屈光手术中获益。

28岁的梁毅在200度左右,但散光比较严重。尽管是轻微近视,梁毅在晚上使用电脑或者开车的时候也需要戴上眼镜。翟长斌对梁毅这样建议,“28、29岁是度数非常稳定的时期。如果有散光,平时开车或者夜间需要戴眼镜的话,不妨考虑一下屈光手术,术后直到40岁以后开始花眼时才可能再有眼镜需求,一般生活场景都不再需要。如果度数低,做个性化的屈光手术会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另外,翟长斌还补充说,因为职业需求,很多人18岁就开始做近视手术;如果没有职业需求,一般大学毕业做手术比较合适。

不过,由于对技术、临床经验等要求,目前个性化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度仍有限。米生健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10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角膜屈光手术,但能开展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医院并不多。

此外,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屈光手术理念也有待完善。白继指出,在国内手术结束后,其实术者的眼底、视网膜还是高度近视或者近视的状态。这时,医院要承担好眼健康的宣传教育责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优化服务。

(文中刘佳、张宏、何雪、梁毅均为化名)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2-29/56503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