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警惕“反安慰剂效应”造成的身体伤害
- 2023-01-03 10:00:01 腾讯健康
- 健康
经常看医学科普文章的小伙伴们一定对「安慰剂效应」这个术语不陌生,它极可能是医学科普领域词频最高的关键词。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的拉丁文是placere,意为「使快乐、高兴」,指通过提供对生理上不起直接作用的药物和治疗减轻症状,是由于非活性物质或无效的治疗所产生的一种医疗作用。
一般来说,任何医疗处理,包括医生的和善态度、语言和医院环境,都具有这种心理暗示作用。
19 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沙米索说:「对需要医学的人来说,医疗几乎是一种神奇的魔术,而它的效力总有一部分来自对它的信念。」
正是因为这种魔力的存在,在现代医学成熟以前,大部分人几乎没怎么怀疑过古老医学的有效性。
所以,为了验证某种药物或治疗方式的实际疗效,医学界才发明了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来检验,只有那些治疗效果比安慰剂效应还要明显的,我们才会判定为有效。
「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反映了在疾病问题上身心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各位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相信某种药物有效会带来某种改善的效果,那么相信某种情况有害,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改变呢?
比如有些人就是会强烈地感到自己有病,但医生根本查不到任何病理改变,病人的种种不适只能归因于社会心理因素,这种在心理上将并不存在的疾病当作存在从而危害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形,在医学文献上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其拉丁语的愿意是:我将受害。
讲个反安慰剂效应的实例:
我大学同学,外科医生,有一段时间连续做了好几例结肠癌,他就非觉得自己左下腹有个包块,但我们给他查体,就谁也摸不到,谁劝也不行,自己把自己要吓哭,非得要做肠镜,他又不敢跟家里人说,肠道准备那天晚上住在我研究生宿舍,整晚都唉声叹气的,一改往日吊儿郎当的样子,气氛十分感伤。
做肠镜当天,他情绪倒还稳定,临要脱裤子了,还贱兮兮地跟护士撩闲,肠镜的结果是,啥也没有,从那以后,他在自己肚子里也就摸不到包块了……
后来,他做了乳腺外科医生,估计这种「反安慰剂效应」再也不会困扰他了。
当然,大家可以说这是个孤证,你不是讲过孤证不立嘛!
那就讲讲群体的例子。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个说法叫「大三综合征」,就是大三进入临床学习以后,教材里有多少种症状,有些学生就出现多少症状,书学一遍,病得一圈……
坦率说,关于「反安慰剂效应」的临床试验并不算多,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原因,设计这样的对照试验,必然会遇到伦理难题。
但有个别观察可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反安慰剂效应」的存在。
比如有一项试验表明,那些相信自己易患心脏病的女性,其死亡率是有类似危险因素的女性的 4 倍。
在另一项试验中,哮喘患者被告知他们吸入的无害气体是一种刺激物,结果近半数的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这个试验,看起来就有点儿缺德,不知道是怎么通过伦理审查的),随后,这些自觉呼吸困难的患者,在吸入一种他们以为是支气管扩张剂的物质后,痛苦的症状立即好转。
相比于伦理上让我们感到困惑的临床试验,可能历史上真实的事件更能说明这类问题。
1934 年,脊髓灰质炎正在美国肆虐,仅洛杉矶地区就有 1700 起病例报告,恐慌四处蔓延,到了 5 月,洛杉矶县医院的医护人员有人开始患病,截至 12 月,共有 198 名医务人员被报告患上了脊髓灰质炎。
大家知道,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这次爆发就太奇怪了,怎么这么多成年病例?
洛杉矶县医院发生的一切很快成了详细调查的对象,美国公共卫生署随机抽取了 25 个病例,结果并没有发现确定的瘫痪和脑脊液异常。再对病人进行全面仔细的神经学检查之后发现,仅显示出很轻微的运动神经元损伤。
一名调查人员写道:「每天我很可能看到并接触 200 名脊髓灰质炎患者,但几乎不记得其中有谁真生病,老百姓因为害怕传染上该病而患上了癔病,医务人员也因为不敢指出这病不是脊髓灰质炎,又拒绝注射完全没用的保护性 血清,而患上了癔病。」(后来,洛杉矶县医院的绝大多数病例都完全康复了)
而今,我们在网上也会偶尔遇到那些坚称自己得了 HIV 但怎么查其实都不是的,他们可能很难走出恐慌的笼罩了。
在中国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亚健康」这个概念,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个规范的被国际学界认可的医学术语,而是有些中国人生生造出来的,随着这个术语在公众中的普及,中国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身体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另一个极可能是「反安慰剂效应」给人造成痛苦的例子是吃冷饮就痛经。
这种情况也属于文化障碍病,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相信吃冷的就能导致痛经的环境里,每次来月经并吃冷饮的时候就已经在不断地由大脑向子宫发送指令:子宫子宫请注意,我要吃冷饮了,请发作疼痛……
中国人体质特殊论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成立的,因为华裔后代只要脱离了毉藥的环境,就不再视吃冷饮为经期的禁忌了,真正的高危因素很可能并不是冷饮本身,而是畏寒如虎的特殊文化氛围。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我不管你这呀那呀的,我就是吃了冷饮就会痛经,怎么办?
那你不吃不就完了!省得跟爱吃冷饮的妹子抢。
最近几个月以来,很多人都在高度关注 COVID-19 的情况,但遗憾的是,由于官方公信力的缺失,大家只能各凭本事到处搜集相关信息,可很多人根本无从甄别各种信息的真伪,连准确的信息源也不会找,拿马桶刷子刷牙的情况比比皆是,结果屡屡把自己吓的够呛。
看起来,这「反安慰剂效应」还真的有点儿像希腊神话里所讲的那种预言导致自我实现,如果你不做那样不幸的预言,也许你就不会那么倒霉了呢。
科学素养的提高,医学常识的积累,不是可以速成的,事起仓促,靠临时抱佛脚,饥不择食渴不择饮,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是被灌了一肚子的洗脚水。
很多人早就信息过载了,明明很多人喝洗脚水都喝到吐了,还在那咕咚咕咚猛灌呢。
类似的焦虑加重了多少人的痛苦,导致了多少不必要的就诊,多少不必要的辅助检查,让多少人遭遇了不必要的辐射,延误了多少真正危重症的救治……这笔账已经不可能算清楚了。
普通人如果没有信息甄别的能力,真的不如刷手机看漂亮姑娘跳舞了,起码人家是真漂亮,从不给网友添堵。
另外,也请尽量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表达欲,你的个体经验,多半没什么参考价值,尤其是你再胡乱总结上几句,那就算正式加入洗脚水生产大军了,自己被灌了一肚子不说,转头还要去灌别人。
我都不知道是谁最早说的什么吞刀片水泥封鼻,明明你只说嗓子疼和鼻子不通气就足够了的!
至于还有说什么像五马分尸的,简直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这帮人上辈子是商鞅啊?
太多地诉说痛苦,会让人失去对抗痛苦的勇气。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COVID-19 造成的临床问题,并没有复杂到现有的医学知识无法解释的程度,那些成为热点的事件,原本并不值得一惊一乍。
医学知识有限,而任何个体的复杂性几乎无限,因此始终存在不确定因素,人们只需要搞清楚在一种情况下出现一种特定结局的可能性即可。
但由于小概率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放大,很多人原本残存不多的理性也就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了,最后就像惊弓之鸟没头苍蝇一般乱撞。
要知道,一个人所持的信念会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事物,任何支持自己信念的因素都会促使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喝洗脚水上瘾,因为他一开始就喝错了,那实在是越喝越觉得解渴啊。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尝试着戒断喝洗脚水,除了那些既往声誉良好水平发挥稳定的医学专业作者写的相关内容偶尔看一看也就够了(也就是说,即使是正确的信息,你也不必持续不停地关注,日子不过了么?)。
至于非常具体的决策问题,你也不要妄想自己能做到恰到好处每次判断都绝对正确,只要症状痛苦到让自己无法承受(无论肉体还是精神层面)的程度,你就去医院好了,关键时刻,相信自己的本能直觉,专业技术细节说多了你也学不会。
生活本来就充满着不确定性,那种对确定性的无限追求,正有可能一次又一次让你掉进洗脚水池子里喝到撑。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3-01-03/639853.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上一篇:儿童“阳”了后,出现这两种情况要警惕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疫情期间警惕“反安慰剂效应”造成的身体伤害2023-01-03 10:00:01
- 儿童“阳”了后,出现这两种情况要警惕2023-01-03 10:00:01
- 这两项检验指标异常升高时,千万警惕是否患了肺癌!2023-01-03 09:33:30
- 上海药物所于海军团队构建可电离铁纳米佐剂,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2023-01-03 09:32:54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公开招聘公告(含护理268名)2023-01-03 09:31:56
-
15个信号暗示你怀孕了
2022-07-04
-
五险一金多少钱?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是多少?
2022-07-01
-
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六个档次是什么?每个月扣多少钱
2022-06-30 15:21:11
-
2022年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最低是多少?五险一金一个月大概交多少钱?
2022-08-11 09:40:26
-
2022养老金最新计算公式一览 养老金怎么计算退休领取金额
2022-09-07 07:10:10
-
境外人员回国隔离新规2022:具体需要隔离几天?回国隔离新规放松!
2022-07-01 15:01:46
-
7类人不用隔离14天 原来这些人不用集中隔离
2022-05-06 1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