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厌食恶病质患者的新选择:纳米甲地孕酮的治疗潜力
面对肿瘤的挑战,每个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肿瘤并非单独作战,它常常召集一批“同盟军”,以其他并发症的形式出现,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为复杂的威胁,使得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进展速度更加迅速。
对于许多正在经历肿瘤治疗的患者来说,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当用餐时刻,却感觉不到饥饿?那些曾经让人垂涎的食物,却提不起兴趣?明明没有吃多少,却感到胃部已经饱和,甚至只是看到食物就感到恶心和不适?体重逐渐下降,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无力? 这些都是肿瘤及其“同盟军”给身体带来的挑战。
其实这些并非普通的厌食症状,而是肿瘤战斗力最强的“盟军”之一,癌性厌食(cancer anorexia, CA)。
什么是癌性厌食(cancer anorexia, CA)?
癌性厌食是指由于癌症本身、抗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情绪变化导致的食欲下降或丧失,伴或不伴体重减轻。
癌性厌食可导致肿瘤患者摄入不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体重下降、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减少,如果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 Cachexia Syndrome, CACS)。这些症状是导致肿瘤患者无法耐受高强度的抗肿瘤治疗的重要因素,会进一步加剧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进展速度,增加病死率。
有研究显示,超过40%的新诊断肿瘤患者会出现厌食症状,晚期患者癌性厌食率更是高达80%。如果癌性厌食的患者进展到肿瘤恶病质,有20%的肿瘤患者会直接病死于肿瘤恶病质。
所以,需要警惕的是,癌性厌食在患病初期就有相当的可能发生,并且贯穿整个病程,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如果不及时干预,拖到后期就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是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专家组成的专业学术团体,CSCO指南推荐孕酮类、糖皮质激素、二十碳五烯酸等用于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治疗。
其中,甲地孕酮是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一线用药。研究证明,与其他药物相比,甲地孕酮在改善食欲、增加体重、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停药率方面效果更显著。甲地孕酮通过D2受体可降低神经肽Y(NPY)神经传递的负调节因子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活性,还可下调NPY2受体而减少NPY2负反馈抑制,通过体液降低包括TNF-α,IL-6和IL-1等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而促进靶器官的合成代谢和神经调节,刺激食欲和增加体重。
甲地孕酮就像“植物营养剂”,在注入一棵几近枯萎的大树后,通过多重作用机制,流经一部分树枝调节体液,另一部分树枝调节神经,从而使这颗大树重新恢复活力,积极吸收阳光和土地养分,从而更有生命力。
然而,目前国内使用的甲地孕酮大多为片剂,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几乎为零,很难像普通药物一样进入胃肠道后溶于胃肠液中进而被肠道吸收。由于片剂这样的溶解特性,会造成疗效个体差异度非常大的问题。患者服用前须吃下高脂高热餐(脂肪含量50%,1000卡路里),从而刺激胆汁酸分泌,提高甲地孕酮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对于癌性厌食患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悖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甲地孕酮片剂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上市了高浓度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是采用纳米技术升级的全新一代甲地孕酮,将药物颗粒降低至纳米级别,药物粒径均匀缩小20000倍,大幅提高生物利用度。难溶于水的甲地孕酮,通过纳米技术的升级,无论是否在服用前吃下高脂高热餐,纳米晶体甲地孕酮都能能够高效地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的生物利用度,疗效更佳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有研究证明,服用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对比非纳米剂型甲地孕酮,患者平均体重显著增加的时间由14天缩短至3天,且患者12周平均体重显著增加5.4公斤,是非纳米剂型的1.5倍。为中国癌症及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患者带来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治疗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kanzixun/jinrikandian/2024-06-25/750064.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