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大败局②丨无处不在的急功近利,让中国篮球根基坍塌

  • 2023-09-04 17:07:36    腾讯新闻
  • 陈更
  • 快讯
同一个夜晚,中日两国都无法入眠。然而风月本同天,百里不同心:在马尼拉,我们悲从心中起,奥运落选赛的资格都被褫夺;在冲绳,他们喜从天上来,锁定直通巴黎奥运会的资格。一届大赛五场球。我们仅击败了一支非洲球队;他们却赢了非洲球队一场,赢了南美洲球队一场,以及最令人惊诧地赢了欧洲球队一场。正面对决的战场上,输给绝不可能输的菲律宾,我们输掉的是面子。而在实力的暗战中被日本碾压,我们输掉的是里子。为什么?

往期阅读:

男篮大败局① | 训练苦了写血书逼宫,仍年入千万,他们能打好球?

撰文丨邵化谦

编辑丨绳垚、冯小

如果简单粗暴地复盘日本所取得的三场胜利,并归因到一个人,你会看到:

胜芬兰,后卫河村勇辉25分,三分7中4。

胜委内瑞拉,后卫比江岛慎23分,三分球7中6。

胜佛得角,后卫富永启生22分,三分球8中6。

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后卫,以及三分。

日本直通巴黎奥运会社媒海报中,河村勇辉被放到了C位。

强调这个细节,不是要说日本打成了我们想打但打不出来的“三后卫”体系。我想说的是,你不觉得这三个日本球员出奇的类似么?类似的天赋水平,类似的稳定性,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技术特点……在这一连串相似的背后,是一个出色的育才体系在发挥作用。

是的,青训!我们如今最缺乏的东西。

对此,陈臣的感受最为强烈。

从业者说:中日青训,反差巨大

陈臣这个名字,年轻一些的球迷听起来,可能会有些陌生。然而在刚出道时,他却因技术特点与李楠极为相似,而被誉为“小李楠”,广受关注。

“小李楠”同样出身前八一男篮,如今已退役,在首都体育学院做篮球教练。同时,他还是一位父亲。

与王治郅并肩作战的陈臣。

前段时间在一次活动上偶遇了,一聊,发现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搞培训了,问为什么,陈臣笑笑,“儿子长大了,身体素质像他妈妈,天赋不错,前几年找了个培训机构让他学篮球,小时候跟大家一起玩还行,但现在长大了,市面上真找不到高水平的训练机构,孩子再跟着练就浪费了,我索性又找几个小朋友,自己带。”

这个夏天,陈臣带着自己的训练营去了欧洲、日本,和当地小朋友一起训练、比赛,也观察他们是如何训练比赛的。

“我的感触就是,当地家长普遍在青少年时期,只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参与到篮球中,比赛场上不管输赢,孩子们都非常快乐,同时教练会从小培养孩子的篮球意识,在这个年龄,可能会传球不到位、力量不够,但他们知道分享球,把球打到最合理的地方。我们的U12及以下,可以说全世界无敌,到了十五六岁对手的技术和身体一起来,很容易就打出整体配合,这也是欧洲篮球的特点,而你的意识并没有培养起来。”陈臣说,“再说日本,抛开技战术,他们的纪律性、统一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已经把我们超越了,我们在日本和当地小学生训练、比赛,日本小学生把小个子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不断传球,不断突分,在场上不惜体力奔跑、防守和拼抢,看他们打球就是欣赏,反观我们参加比赛就像完成任务,从准备活动就慵懒散漫,在场上不讲话,不提醒,不相互鼓励,全是个人英雄主义,只要得分都是好球……

青训乱象:只想收割,不知耕耘

因为儿子的原因投身青少年篮球培训后,陈臣感触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低。最让他无法认同的一点是,我们的青训,只想着收割,却对耕耘不愿全情投入。

“我这半年带孩子参加了很多比赛,大部分是商业赛,从三月到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有时候甚至一天五六场,中国开展小篮球的目的是把篮球基数扩大,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发现更多后备人才,但现在比赛商业化太重,办赛质量低也不正规,所有的家长、机构教练都非常激进,就是要参加各种比赛,把成绩看得很重,出去就要赢球,必须拿冠军,一天恨不得练四五个小时。”陈臣说,“我想说的是,12岁以下的孩子,冠军那么重要吗?我们每位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让孩子学篮球的初衷是什么,是培养孩子兴趣、塑造人格,还是以后打职业,还是上一所好学校?我们应该让孩子学篮球更纯粹一点,让他们说出,‘我喜欢打篮球’,而不是目的性这么强。”

至于小篮球的训练,陈臣感触更多。

“现在恨不得全国U8、U10的孩子,都在练全场紧逼夹击,然后就是训练师带的各种花里胡哨的运球,因为练紧逼能赢球,这个年龄段急功近利,短时间还行,长远看肯定弊大于利,我很少看到有机构在这个年龄段对小球员进行意识培养,以及传球和脚步训练,这都需要时间,而我们看重的就是眼前的成绩。”陈臣说,“前面男女篮国青队有不少比赛,让对手打成什么样?是我们身体条件不行吗?还是能力不行?如果是能力不行,是训练方式不行还是练的内容不行?都需要我们深思。”

陈臣执教训练营小球员。

就在篮球世界杯开打前不久,U16女篮亚锦赛当中,中国U16女篮国家队44-70惨败给了日本26分。主帅李昕因为用人问题,引发了球迷群体的激烈的讨论,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为什么不带2米27的女姚明张子宇呢?

11岁时,张子宇的身高就已经超过了2米。

张子宇是山东青年队对主力中锋,曾有过单场60+的表现。一个如此有身高天赋的球员,却得不到重用,这让外界很难理解。然而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张子宇参加了球队的集训,但因体能无法跟上全队,以及融入困难等原因而最终落选。

显然,陈臣的疑问,在李昕这里得到了回响:“现在球员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国青队很多东西还需要重新教,哪怕是最简单的投篮,能达标的人都非常少。

国家路线:政策红利,昨日黄花

男篮为什么技不如人?从U16的这一层级,我们就已经开始落后了。

“青训这块,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欧洲篮球有整体性,美国篮球个人能力突出,日本球队小快灵,那我们现在有什么特点?我们啥也没学成,自己特点全没了。”陈臣说。

作为教练,陈臣对目前中国国内的青训现状怒其不争,也因为这样,作为父亲,在一番游历下来,他不得不给儿子如此规划:“可能还是早出国吧。我平时可以教他,但环境这样,他平时的训练、比赛还是会被身边人影响。”

应该说,陈臣给儿子规划的发展之路,和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之路完全不同。

陈臣是老八一体工队体系培养出来的球员。走过一层又一层的选拔和培训,得以进入一队。而在训练过程中,教练打磨他的技术,发掘他的特点。因为发现与李楠有神似的地方,进而刻意加以培养,这才成就了他“小李楠”的称号。

八一体工队的训练馆

这完全得益于中国男篮曾经的那套脱胎于前苏联的培养体系:先少体校发掘潜力股,再梯队接受专业训练,经过几年培养,进入职业队。出类拔萃的,日后有进入国字号的机会。但随着社会发展,体工队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受到了巨大冲击。

中国男篮在马尼拉制造“国耻之战”后,有不少球迷在网络表达了对老一代球员的怀念,进而出现了一种声音:中国男篮应该重拾老一套的人才培育体系。

然而,这能实现吗?想法虽然美好,但并不现实。历史之所以无法开倒车,因为时代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

所谓的举国体制,用最简单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举全国之力打造最优异的体育成绩(冠军)。全地区选材是它的人才入口,阶梯式的培养是筛选机制,赛场夺魁是考核标准。而这一整套操作系统的运行,是要建立在极其优渥的政策、资源扶持的基础上的。因为在它的最初始阶段,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每个家庭的家长在面对体育系统抛出来的橄榄枝时都会问:

凭什么要我把孩子交给你?

这就变成了一个投入产出比的成本问题。在此套机制在60-70年代运转最为顺畅,是因为它的投产比最为合适。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举国体制所需要的成本就低。比如,将一个有潜力的苗子带入体校,保他一日三餐、住宿,发工资并算工龄,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就等于是一份社会上打着灯笼都难找的优渥工作。

名嘴崔永元曾经讲过他的助理的故事。

他的助理从小有体育天赋,但饭量奇大(据称一顿要吃8个馒头),家里嘴多饭少实在担待不住,就想进办法把他送进了体校。不为别的,就因为体工队可以解决这个正在长身体的大胃王的温饱问题。最终,他虽然没有自己成为职业运动员,但成为了女子柔道队的男陪练,天天被女选手抱着往地上摔,陪练出了不少奥运冠军。

而这还是地方体育局所掌控的扶植政策(姚明便是这个系统里走出的最强球员),在这套体系中,还有可以在全国军队系统(如沈部,南部军区等)选材的八一体工队(王治郅可作为其典型代表)。其待遇相比地方就更加有吸引力,衣食住行都有稳定的供给,还有军队内部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八一体工大队的冠军楼,就是为取得冠军的运动员,提供的住宿福利)。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套机制所依托的,曾经极有竞争力的条件,如今已变得并不再有优势。

对当下的普通中国家庭来说,孩子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风险更低、成才率更高的高考(需知,60-70年代,乃至90年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是金子一般的存在,这和如今的情况完全不同)。进入体育系统的选项也就被越排越后。

在篮球领域,依靠体工队做支撑的八一男篮退出历史舞台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地方上的情况也一样,如今各地体育局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搞篮球青训,很难获得特别大收益,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更容易在全运会、奥运会出成绩的项目,体育局也能有更大收益。

前几年,甚至有一些篮球传统省份解散了青训梯队,或是将青训梯队托管给其他省份,虽然近年来全运会增加了U系列赛事,地方青训有所回暖,但考虑到全运会篮球项目竞争激烈,在篮球上投入性价比还是不高。

于是,中国篮球的现状就变成了:传统模式受冲击,就把为中国篮球培养新人的任务交给了社会,交给了各培训机构,交给了学校。

热闹是够热闹,人才却没出来。

体教路线:融而不合,尚未成熟

对于目前体工队式微的现实,中国篮协的对策之一,是积极拥抱体教融合。

在《中国篮球协会2023年工作计划及预算报告》中,关于体教融合有这样的解读:由来自大体协、中体协的中国篮协执委牵头,组建中国篮协大学生委员会、中小学生委员会,在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等层面上进一步体现体育、教育融合优势,全力打通堵点、难点,优化青少年赛事体系,支持鼓励市场、社会办赛,研究出台赛事等级、水平等级认证。

听起来很美,校园篮球也是近几年青训转型的方向,从家长角度看,体教融合显然更受欢迎。

以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邹阳为例,他高中也得到了不少职业队邀请,但邹阳父母希望他能获得大学文凭,最终邹阳选择前往清华大学,那可是清华。

离开清华,邹阳进入CBA联赛,看起来是良性循环,但中国的体教融合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不同。当邹阳进入CBA时,他已经23岁了,早已经过了黄金涨球期,而国内高中、大学的训练比赛水平,和专业队有明显差距。

成都大运会中,主帅陈磊指导邹阳。

哪怕是体教融合最好的模板邵婷,刚进入职业联赛时,用时任北京首钢男篮主帅的许利民的话来说,“邵婷天赋很出色,但刚到北京队的时候,一些简单的战术都执行不了。”当然后面邵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女篮队长,又是后话了。

有声音认为,CBA选秀可以仿照NBA,让运动员保留学籍早参选,即one&done模式,可对高校来说,不可能接受大学生球员只为球队效力一年,但年轻球员等不了了,所以这几年,像齐麟、张陈治锋、李虎翼、黄秋实等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转投职业联赛了。

另一方面,现阶段校园体育的开展,主要是小学,进入中学,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参加校园体育的人数会大幅下滑,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孩子到中学后继续训练,能够从校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孩子,是少数中的少数。

陈臣就说:“现在咱们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肯定能上初中,初中毕业可不一定能上高中了,很多孩子一到12岁初中了,马上就不练篮球了,专攻学习,因为不好好学可能高中就上不了。”

美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之所以庞大,体教结合开展得好,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原因,更充分的社会保障体系,能为体教融合兜底,通过数据做个对比,日本东京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人民币53元,按一天8小时一周22天算,大约9328元,而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2420元。

让孩子走体育道路,机会成本过高。如果成功成为明星球员自然是年薪百万,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能走过这条独木桥,一旦失败(仅仅是一个不出众球员仍然工资不高),又耽误了学习,退役后就只能去从事低端职业。

“体教融合促发展 科学运动共成长”为主题的沈阳浑南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2022-2023春季运动会举行。

情况就是这样。2013年,周琦、赵继伟那批球员参加世青赛时,大多数球员由传统体工队培养,到了2023年杨瀚森这批球员参加世青赛,传统模式培养的球员甚至无法占据半壁江山。

在U19国青队,有在美国接受培训的年轻人,有欧洲体系中成长的球员,有校园体育的佼佼者,一定程度上说,年轻人培养通路越多,出现人才的概率越大,但在中国,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作为篮球水平欠发达国家,“借鸡生蛋”是一种不错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培养费用,以欧洲篮球青训最发达的西班牙为例,顶级联赛U12梯队一年的训练费用2.2万欧元左右,在美国,相应支出更庞大一些,足以劝退国内绝大多数家庭。

职业路线:沉没成本,此路不通

青少年,不太行,高中大学,也不太行,我们的球员想提升能力和水平,就只剩职业联赛一条道路了。

按正常规律,职业联赛的梯队应该肩负起为男篮造血的重任,过去几年,CBA拥有体育局背景的球队越来越少,职业联赛讲究市场化,篮球青训作为长线投资,投入产出比有限,越来越多球队把重心放在了“挖人”上,而非“造血”。

培养出易建联和陈江华的宏远俱乐部,被外界认为是CBA球队中青训质量最好的球队之一。

一位CBA的青年队教练这样给我解释,”青训这件事,其实有一个所谓沉没成本,要搞青年队,肯定不可能就找十个八个球员,得找一批球员,二三十个,一起训练比赛,但这一批球员,最后有两三个上到一队就非常不错了,其他的孩子呢,人吃马喂这么多年,投入的成本有多少?我有这些成本,不如直接去挖人,简单直接,见效又快,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的故事,在足球界也上演过,足球的职业化比篮球早,同样人才凋零,尽管中超经历过金元时代,但那些年的挥金如土只是一场泡沫。不论中超还是CBA,都有一个现实问题——职业联赛不挣钱,既然是赔本赚吆喝,自然就需要在投入的时候有的放矢。经济形势比较好的年份,各支球队还会在梯队培养有更多资金倾斜,这几年经济大形势不佳,青训的投入必然进一步缩水。

而且上了一队,CBA对球员的锻炼价值又有多大?看看世界杯男篮和其他国家选手对抗的表现,都不用咱们说,赵睿自己就说了:“CBA的对抗强度完全比不了,在场上对抗,感觉很不一样,我们的联赛有差距。”

既然传统模式与新模式都存在不足,篮球人才凋零就再正常不过,接下来中国篮协要做的,便是尽快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重新让中国篮球的青训恢复生命力,但这是时间特别长、见效特别慢的事,可能要花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我们有人愿意持之以恒在这个方面努力吗?

一个好的机制,是能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把具备天赋的人挖掘出来、持续培养到最终大放异彩。但目前我们的机制,一切都指向4个字:急功近利。

在这样的核心理念下,一切的顶层设计都会动作变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没建立,于是,我们的篮球、足球都顺着这样的逻辑,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拐点何时到来。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kuaixun/2023-09-04/697195.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