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4岁女童海滩走失,别让“断案癖”把舆论带偏了

  • 2023-10-08 14:52:31    腾讯新闻
  • 陈更
  • 快讯

作为父母,看娃时不能“心太大”;作为网友,评论时不能“恶意太大”,这是人人该有的自觉

一名4岁女童近日在上海南汇新城海滩走失一事,正牵动无数人的心。自事发时起,当地已经有多方救援力量投入搜救工作。10月6月下午,警方通报,经排查,初步排除了女童被他人带离海滩的可能。从监控图像中发现了疑似女童的身影,“在原地等候约10分钟后,向水边走去,在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参与搜救的上海蒲公英救援队队长介绍,事发沙滩是一个离岸流冲击出的泥沙滩,沙质并不好,并非景区。

4岁女童,海滩走失,父亲取手机留女童独处,至今搜救无果……这些关键词叠加,很难不引发大众的怜幼情结与忧心意绪。“女孩去哪了”,无疑是社会多方关切之中的共同疑问。这般疑问,需要用清晰的事实链去廓清。

毋庸讳言,在此事中,父亲留女童独自在海边的过失跟女童走失的后果之间,有值得臧否和省思的空间。就目前看,一些网友将对女童命运的关切转为了对女孩父亲的鞭挞,还有人脑补出“女孩父亲是她的继父、这次是故意弄丢、错报离开时间”等情节,将这起突发事件渲染成极具悬念的刑事案件。循着这类声音可以看到,在相关新闻的留言区内,主张网暴这位父亲的声音比比皆是。

普通人在角色代入后的痛心完全可以理解,女孩父亲的一些做法也绝非不能批评:将只有4岁大的幼童独自一人留在海滩十几二十分钟,无疑是犯了育儿带娃的大忌——不能让幼童离开大人的视线。这本是带娃常识,更别说是非短暂性离开。更何况,女童走失的沙滩并非景区,一直以来都不鼓励大家进,本就不适合带幼童来玩耍。就此看,这位父亲确实当得起“心太大”的指摘。

对很多父母而言,此事无异于育儿活教材。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4岁左右的孩童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能蹦会跳的年龄,带娃时几乎得无时无刻不盯住孩子,尽可能减少“监护盲区”。虽然这免不了要牵扯大量精力,但育儿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也没有“Easy模式”。在此事发生后,更多父母当对镜自照,汲取别人留下的教训,减少自己可能出现的过失。

由此事抛出的儿童安全议题去探讨“带娃安全注意事项”,本无可厚非,但要切忌越过“合理批评”的边界,在事实未明之前就大搞诛心论。女童海滩走失,如果错在父亲身上,那么痛也在父亲身上,留给他懊恼悔恨的余地空阔,舆论不必也不该用满怀恶意的“故意伤害指控”对他伤口撒盐。

不得不说,在当下的网络,每当发生“悬案”,总会出现“人均一个福尔摩斯”的景象:有人负责“喂料”,有人负责拆解,有人负责撕、怼、喷。部分网友会将过剩的隔空断案癖好与道德审判冲动投射到个案上,还假以“真相”“正义”之名。可事实上,许多猎奇式想象跟阴谋论式揣测无关真相,更无关正义。

针对此事,尽管离散式舆情很难抑制围绕女童家庭关系的联想,但女孩父亲到底是“有心之错”还是“无心之失”,只能由缜密调查去厘清,这二者区别是巨大的。在事实浮出水面之前,舆论当尽量克制“断案癖”与“审判欲”,别用那些煞有介事的故事捏造或细节编排去乱带节奏、误导公众,制造更多伤害。10月7日,媒体从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获悉,走失女童一家系原生家庭,不存在曾丢过该女童的情况。这样的澄清,就让很多臆断先行的结论站不住脚。

4岁女童海滩走失,留下了太多教训供女孩家人和更多父母汲取,沿着这些教训去反思去批评都不是问题,但反思和批评通往的不该是被情绪带着跑的网暴——网暴只会挥霍事件遗留的反思机会。作为父母,看娃时不能“心太大”;作为网友,评论时不能“恶意太大”,这是人人该有的自觉。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赵瑜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kuaixun/2023-10-08/70368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