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也报复性存钱 专家急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接下来跟就医网小编一起来看看90后也报复性存钱 专家急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相关详情吧。

一直以来,中国人以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储蓄率,获得“爱存钱”的名号。中国人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熨平人生的波动,以应对失业、疾等突发事件。这从知名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也能从“10个

正文摘要:

一直以来,中国人以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储蓄率,获得“爱存钱”的名号。中国人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熨平人生的波动,以应对失业、疾等突发事件。这从知名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也能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消费更加理性等现象背后,是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创新高的事实。2023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大幅高于2021年9.9万亿的新增水平,刷新历史记录。后浪研究所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
90后也报复性存钱 专家急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作者 | 陶婷

编辑 | 韩忠强

一直以来,中国人以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储蓄率,获得“爱存钱”的名号。

中国人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熨平人生的波动,以应对失业、疾等突发事件。“爱存钱”这种特质,在2022年尤为明显。

这从知名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也能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消费更加理性等现象背后,是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创新高的事实。

2023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全年人民币存款额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大幅高于2021年9.9万亿的新增水平,刷新历史记录。

这就意味着,2022年一年,居民部门有逾7万亿的超额储蓄(在一个时期内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

面对数以万亿计的存款,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近日称,如果中国老百姓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屋、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不就能顺利恢复了吗?”

孟晓苏“劝百姓拿1/3存款买房”的观点引发了网友争议并登上了热搜。1月11日,孟晓苏对媒体解释称,自己的原意并不是逼低收入家庭购房,而是政策需要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居民出钱购房,才能带动经济、就业与收入增长。

无论如何,如何让这17.84万亿的巨额存款动起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存钱的人比往年多

2022年12月31日,居住在湖北的思雅发现,随着街道人流的增多,家门口的银行热闹非凡,来办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最开始,人们尚且还按照机器叫号来办业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数的增多,心急的人们干脆不等叫号了,而是自发排起了长队。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来银行存钱的。

在这个并非人人都使用移动支付的城市里,一些人拿着过去一年挣到的钱,存在安全而又稳定的银行里。这家银行原本每天下午4点多就因结账停止业务办理,但由于这段时间业务迎来大爆发,里面的工作人员通常加班到晚上8点。

其实,不仅仅是年底,2022年这一年,即便预期存款利率呈下降趋势,也抵挡不住人们存钱的热情。并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定期存款,备受人们青睐。在深圳某大型银行工作的赵柔,也向市界佐证了这一观点,“在定期存款的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中,选择三年期的尤其多。”

问题来了,这些储蓄,到底从哪里来?

80后思雅,是一名资深理财者。多年前,因看中比银行存款高的收益,她一直购买理财产品。直到三四年前,思雅接触到了方便购买的基金。自此,思雅开启了“投基”之路。在2022年之前,思雅购买的基金产品收益还不错,但进入2022年以后,A股行情跌宕起伏,基金赚钱效应大幅下降,思雅购买的基金也赔了不少钱,“亏了,就不想往里面放了。钱就存入了银行。”

基金收益的下滑,只是冰山一角。2022年以来,除了基金之外,银行理财产品也一度出现“破净”。这使得居民风险偏好下降,一些资金便重新流回存款。

房产的波动,也促使了存款的回流。

在天津工作的90后南枫,很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前些年,由于刚毕业没几年,她并没有攒到三成的首付。然而,等到南枫攒够首付时,已经是2021年了。这一年,限贷、限价等调控政策下,南枫犹豫了起来。她纠结的点是:尽管自己是妥妥的刚需,但房价的波动,此时买会不会成为接盘侠?

就在南枫观望时,2021年下半年来敲门了。从那时起,由于受三道红线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房企因债务违约而爆雷,不少项目也延期交房甚至烂尾。此情此景下,南枫买房的决心更加动摇了。2022年,眼看着楼市依旧低迷、天津房价仍然不振,再加上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滑,南枫便将分散在各处的钱存入了银行。

尽管2022年11月份以来,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地产利好政策不断,但南枫仍想观望看看。像南枫一样延迟购房的并不在少数。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商品房住宅销售额仅10.4万亿,同比下降28.4%。这无疑推高了居民存款储蓄额。

天风证券指出,2022年住宅销售额,低于往年规模约5.6万亿左右,除去约占三分之一的个人按揭贷款,居民购房类支出减少带来的超额储蓄,是今年超额储蓄的主要构成。

除了房地产销售市场、理财资金回流存款外,预防性储蓄也成为中国居民今年储蓄增长的第三个原因。这从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90后储蓄也凶猛

存钱凶猛的,有不少年轻人。赵柔就发现,2022年,90后变得爱存钱了,其中,“20-25岁的年轻人,也比往年多出不少。”

后浪研究所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中,也达到了40.6%。在存钱比例高低上,90后依旧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据上风,有三成的人表示会存月收入的50%以上。

年轻人存款的增多,伴随着消费的收缩。这从“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调整可以看出,更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90后肖晓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开始,他更加精打细算了。

置换手机这一想法,肖晓本打算在双11完成,但直到双12那一天,肖晓才终于实现。价钱是否更优惠,是肖晓在乎的点。这一个月来,肖晓比对了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多个平台,才终于从淘宝网一官方店上,找到了一张500元的优惠券。尽管最终便宜了不少,但买到的手机,并不是肖晓最心仪的。

因为,各种比对之后,他发现两款手机相差了2000元。省下的这些钱,拿来当生活费不香吗?不过,用500元优惠券买下的手机,却因物流问题一直未发货。在等待的日子里,肖晓又发现,他买下的那款手机,在拼多多上便宜了800元。他一点都没有纠结,果断将淘宝上的手机退了,转而在拼多多上下单。

人们在换手机时更加精打细算,且换机周期预计增加到34个月,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产生了大幅收缩。2022年1-11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44亿部,同比下降23.2%。

赵柔也疑惑,“二十几岁的年纪,还挺有闯劲的,感觉能承担一定的风险,消费观念也会不一样,但现在,他们更多求稳,买东西也讲究性价比。”这背后,是“肖晓式”困境。至2022年12月底,肖晓在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上,累计亏了6000元。

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肖晓所在公司迎来变动,他不仅收入下滑,还面临“毕业”的危险。多重因素夹击下,肖晓不仅停止买基金,将这部分钱转到了银行,衣食住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忽然发现生活不稳定了。”肖晓收缩的,还有文娱方面的消费。

喜欢旅游的肖晓,往年经常会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自疫情以来,尤其是2022年,受大环境的影响,出行不便之下,肖晓没能来一次自由行。诸如此类消费场景的缺失,也是很多人的缩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人均衣着消费支出991元,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790元,下降4.2%。

总体而言,正是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性、收入预期的降低、疫情下消费场景的缺失等,令不少人对未来产生担忧,最终减少消费支出,形成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通过这些储蓄“开源”,比如增加房产投资和理财投资等等。

其实,不少年轻人还认为,“将钱拿去理财,时间成本太高,放在银行里也不用管它,挺好的。”97年出生的晓松告诉市界。

2022年,晓松的钱大部分存了三年定期,留下五万元活期以备不时之需。那么,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存钱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人说,存钱是好事。以年轻人为例,他们有钱了,就不会依附于父母,而是经济独立。父母也就没办法用他们的标准,来干涉年轻人的生活。何时生孩子,也自己说了算。

不过,也有人说,存款太多,说明大家收入和购买力均下降。年轻人是国家消费主力,不消费拉动不了内需。

有多少钱可变成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部门逾7万亿的超额储蓄。

民生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曾提到超额储蓄的一些构成:居民消费节制贡献约2万亿超额储蓄;居民减配地产贡献约4万亿超额储蓄;居民赎回理财增配存款贡献约0.8万亿超额储蓄;减税降费带动超额储蓄,累计约千亿级别规模。

超额储蓄意义非凡。有人如此形容:它不仅是过去一年中国居民风险偏好收缩的侧影,也代表着未来一些资产定价的驱动力。一旦激活居民风险偏好,超额储蓄便从存款储蓄中走出来,走向风险资产,如股票和衍生金融产品。这笔“超额流动性”如果能释放,对2023年风险资产定价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红利。

实际上,在疫情期间,美国也出现了储蓄大幅增加的情况,其超额储蓄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收入增加,这部分主要是低收入人群,二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带来的消费减少,这部分主要是高收入人群。

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刺激,比如转移性收入增加下,低收入居民消费得到较快修复。2020年二季度,美国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从一季度的98.5跳涨到118.3(指数化后的指标,2015-2019=100),并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了123.1。不过,这对中国借鉴意义有限。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来源,跟美国居民并不一样。

另外,从储蓄率的分布来看,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城镇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手中。“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弱;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持有超额储蓄规模小。这种结构上的分化,会降低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天风证券指出。

所谓边际消费,即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边际消费倾向低,即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佐证。

有观点认为,超额储蓄能否在2023年释放出来,关键在于居民能否走出收敛的风险偏好状态。即全社会风险偏好能否被有效激活,而非简单的消费场景是否有所修复。“整体而言,基本面短期内压力仍存,但长期改善确定性强。”一名金融从业者告诉市界。

从目前看来,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2023年,疫情闯关完成之后,消费场景的复苏,尤其是服务性消费,会带来部分超额存款的消耗。2022年11月以来,在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端,政策也开展逆周期调节。房地产融资政策逐步放开下,地产消费也有望带动居民购房消费支出增加。

尽管2022年以来,受全球流动性收缩等影响,全球权益市场明显走弱,国内A股整体估值水平大幅回落,但2023年开年以来,随着防控政策持续优化,以及“稳增长”政策的显效,A股市场正在慢慢修复。

肖晓会经常上网看一些关于未来经济的预判,他告诉市界,如果上半年势头比较好的话,会把去年的存款做调动,将一部分钱拿出来放在股市。思雅则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现在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了,如果理财和基金的收益未来比较好的话,我也会考虑往这里面多放一些。”

此时此刻,信心显然比黄金更重要。

(文中思雅、赵柔、肖晓、晓松皆为化名。)

90后也报复性存钱 专家急了相关阅读:

消费水平下降两万亿,年轻人把储蓄当成救命稻草

三亚20万一晚的天价房售罄!这样的新闻最近常见。

“憋了许久”的年轻人,搭上了去三亚、大理、泰国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飞机,线下演出、脱口秀、电竞游戏等年轻人热衷的娱乐消费的复苏,也超出预期;餐饮行业大排长龙、特斯拉开始降价吸引年轻客群……

很多人都认为,2023年是“报复性消费”元年到来的时候。

殊不知,从近三年的消费趋势来看,消费的“谨慎性”越来越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观望”代替“购买”,甚至呈现“挤兑”情绪。

“报复性消费”的人不多,但是“报复性存钱”的人很多。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增加的数额创出近三年同期新高。

也就是说基金上半年,每天就有约570亿的住户存款被存入银行。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调研,年轻人群逐渐失去“月光”的勇气,受到收入稳定性的波及,他们在消费上逐渐转向保守和理性。

调查中25~35岁的年轻人群普遍受到近年来环境冲击的影响,奢侈品和娱乐消费大幅降低;另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减少了不必要开支。

在最新一期的《财经沸话》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报复性存钱是短期现象,年轻人存的不是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

事实上,消费端心态明显发生变化,短期看年轻人可支配收入减少,深层看是近年来环境影响带来的消费观转变。

可以说,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向消费,见证复苏时,我们却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心态:既期盼回到2019年前的美好生活,又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够多一些精打细算。

一、年轻人停止“买买买”

一直以来,20-35岁的年轻人都被奉为新一代消费的主力,于是大多数消费品面向的群体,都聚焦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然而,如今这一形式开始失效。

2022年的消费复苏并没有如期到来,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欲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理性的一面。

央行公布了4季度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第四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

实际上,根据居民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居民收入预期低迷,未来消费意愿较低,储蓄意愿较强,购房意愿低迷。

如果从消费券的发放力度来看,消费意愿的低迷将更明显。

根据统计情况显示,2022年6月至今,一线城市的消费券发放力度较大,整体金额超过40亿元;与此相对,2020年上半年全国发行消费券不及60亿元;其中,8-10月是消费券发放力度较大的月份,对应月份的消费数据较好。

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消费券发行力度更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消费券发放金额较大;发达的地区更愿意发通用消费券,部分城市的消费券构成以汽车消费券为主。

而这种精打细算,从年轻人的消费状况来看会更直观。

对比2019年-2022年的消费数据来看,年轻人“大买特买”的消费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居民2022年的消费水平和2020年几乎差不多。用了多种的政策,比2019年水平要低,比2021年水平跌了两万亿。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的感知到近年来居民的消费水平发生的波动。

人们形成了新的消费哲学:花最少的钱维持最体面的生活。

在小红书上,“折扣”相关笔记达334万篇,年轻人的手机里还有多个电商APP,同一件商品,会在多平台横向对比“精打细算”。

同样的,就在近期,北师大课题组做了一项《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近七成“新青年”消费者首要考虑性价比。

换句话说,70%以上的年轻人开始把性价比放在第一位了。

那么,大多数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节俭了呢?大多数年轻人精打细算的出发点几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存钱。

二、攒钱才有安全感

据36氪后浪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只有6.9%的人表示他们不存钱,也就是说,剩余93.1%的年轻人都有存钱的习惯。

而在不同的年龄层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后,也达到了40.6%。

此外,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人民银行发布四季度针对银行家、企业家和城镇储户的三份例行调查问卷报告,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方面,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有人把这些总结为是疫情下的报复性存款,认为这是短期的现象,可能疫情过去以后就结束了。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却认为,年轻人爱存钱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趋势,并非短期的社会现象。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容易的钱越来越不容易赚了。相对于70、80后,90后、95后们无论是在股票,还是在房地产市场上面,都很难再赚到第一桶金。

掌握对未来生活的主动权,不再为收入和生计而忍受不喜欢的生活,而定期存钱理财来防止过度消费,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存钱的目的。

当然,存钱早日买房退休也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选择。

如果在小红书上搜索就会发现,关于如何存钱买房以及买房攻略的帖子并不少。同样的,买房之后不敢发朋友圈,于是分享在小红书的比比皆是。

其中,存钱买房表现最明显的是在年轻女性身上。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66.14%的女性表示,婚前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36.18%的女性表示“房子比婚姻更让人有安全感”;29.59%的女性表示“自己买房在家庭和婚姻里更加有底气”;24.32%的女性表示“自己需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5年内有购房计划的女性占比达到53.9%,从年龄段来看,31-45岁女性在5年内有购房计划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段。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年轻人的重心已经开始向存款、房、车,以及实现财富自由转移,而吃喝玩乐则被大多数年轻人视为第二消费选择。

从马斯洛需求层级的角度来看,安全需求成为了年轻人最大的需求,除了生存之外,安全已经排到了需求层级的第二阶段。

也可以说,“无房无车无固定资产”的漂泊感还是让一向潇洒的年轻人屈服了,他们也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储蓄买房“上岸”。

三、年轻人的年终存钱总结

毕业5年能存多少钱?

假如一名大学生毕业以后基本工资是8000元,每个月去除掉房租、交通成本,再加上餐饮、社交开支,最多也就能存3000元。

1年下来的话,也许是2万到3万,5年下来,上限也许是8到10万。

而这5年中,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花销:给父母的礼物、恋爱花销、旅游、电子产品、健康支出……,让你的前几年的存款一下子花掉了。

很多时候不是年轻人不存钱,而是存下的一点点钱,很快就花掉了。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今年存了多少钱”的话题必不可少。

先从豆瓣来看,在豆瓣超22w成员的“~穷人版~丧心狂攒钱小组”里,最新的讨论话题统统围绕“年攒xxx钱”的话题展开。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当你看完“坚决抵制炫富凡尔赛”的小组简介,再进入讨论话题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实和元宇宙的魔幻参差实际上是肉眼可见的。

例如,“毕业5年多,今天发工资后看终于达到10w了(包含了公积金),超级开心”、“2022年攒10w的目标达成,过得也不算太苦”、“两年攒够10万啦,有种突然成富婆的感觉(啊不是),哈哈哈哈哈哈”。

然而,在存钱达标总结之外,网友们也同样制定了2023年的存钱计划,诸如“2023年年攒5-10万”、“年攒>5万”、“2023年6月买房”、“年攒>15万”等等。

当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内卷之下,与豆瓣同样了解年轻人的还有小红书。

要轮细节,小红书“存款”的搜索区甚至出现了“20万、93年、三十岁、工作5年”等等的笔记选项,小红书似乎已经拿捏了年轻人每年必不可少的“存钱年终总结”。

与豆瓣的“记账式圣地”所不同的是,小红书里的“存款”话题更多是“真假并济”,在校生、在校兼职生、存款一万以上大有人在,充满了“大学生哪有钱,但如果是在小红书,我存款10万,有车有房”的意味。

不过有一说一,综合起来看,2023年的“蓬勃生机”在年轻人身上、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

说到底,相对于环境改变年轻人的说法,倒不如说是受大环境的影响,年轻人存钱的行为相对于以往提前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对快销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存储行为,可以为大多数人在遭遇不可抗因素时,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同时,也可以降低年轻人的“存款焦虑”。

参考资料:

中华网:这届年轻人越来越爱存钱了 以抵御“失业和生”等突发性事件

金融界:提振消费扩内需

新浪财经:从“月光族”到“存款焦虑” 90后经历了什么?

微信支付银行储蓄是什么 微信银行储蓄有什么用

##美国个人储蓄暴跌89%

最聪明的存钱法 精明人的存钱生活妙招 让钱翻倍的最快方法

储蓄率全球最高的国家是哪个 储蓄率全球最高说明了什么?

大学生毕业后存钱有多重要,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存钱

##5城上线特定养老储蓄

##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正式启动

##山东人有多爱存钱

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正在变化 双11安踏总成交额首超耐克

##媒体: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为何开展

##特定养老储蓄适合哪些人购买

为啥中国人更爱存钱是怎么回事,关于为啥中国人更爱存钱了的新消息。

以上就是胡雯为您整理的最新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就医网

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pinpai/2023-01-11/64197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