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此,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
正文摘要:
为此,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也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所谓“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当下,“工科理科化”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研究生教育次之,其潜在影响还渗透到高职、中小学教育中。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者按
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为此,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合署名,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同时,日益突出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也引起科技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
所谓“工科理科化”,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工科理科化”倾向正在对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影响:在高教领域,教师宁愿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修机器、教盖房子,也不愿或无法下车间、下工地去解决工程中的真问题;学生解决了生产线上的关键工艺问题,却经常因为没有发表顶刊论文,而不得不面对毕业评优时的窘境;在产业领域,大量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面对一些要害环节的“卡脖子”现象,企业往往无计可施。
当下,“工科理科化”问题在本科教育中最为严重,研究生教育次之,其潜在影响还渗透到高职、中小学教育中。表现为本科生实践机会少、时间短、训练强度低,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专业型硕士培养走的依旧是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老路,缺少产业支撑;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达不到社会期待水平,一些高职俨然变成本科的“缩小版”;中小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缺少对学生认识社会、动手实操、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一些企业家在媒体上公开指出,高校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与此同时,“逃离工科”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据有关研究团队测算,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严重偏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劳动力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3年—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
不解决“工科理科化”问题,培养不出面向新时代具有科学素养的大批卓越工程师,“中国制造”极可能遭遇大面积空心化。
“工科理科化”的根源,在于科研评价重理论轻实践的“唯论文”导向。工科不似理科,它重在有限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彻底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这一特征注定了工科教师往往不是顶刊论文的作者,他们甚至并不擅长论文的写作;体现他们价值的是,破解工程实践和产业发展难题。过度倚重论文,以考核理科教师的方式考核工科教师,是造成我国工程教育中师资队伍理科化、科研项目理科化、学生培养理科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规划和举措,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弥补工程教育短板,从源头破解“工科理科化”,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措施。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打破“唯论文”导向,制定合理的工科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考核中,尊重工科特征,着重考察工科教师的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把产业实践纳入教师入职培训体系,重新修订工科教师上岗资格,酌情规定工科师资要有一定年限的产业经历,并将产业经历与职称评审挂钩。与此同时,年限内不仅要保障其工资,还应对其为企业解决问题给予额外奖励。企业人士入校做兼职或专职教师,不应将论文作为他们入职的硬杠杠。
第二,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去业界发现、寻找科研问题。地方政府、高校应充分重视“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鼓励他们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力度给予成果认定。打开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大门,如在高校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引入企业实验室、设立本科生定点实习基地等。
第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打破“在校修完学分再出去实习”的模式,让学习与实践交替进行。高校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以项目制等形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场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缩短课堂教学周期,拿出小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并将企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学生毕业考核参看学业成绩和企业实践。高校在工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验收时,可考察任务是否来自企业、由哪几家企业提出等,邀请企业总工程师参与评价。
第四,强化通用型人才培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未来的工科人才不仅要求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应具备多种通用能力,如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高校应打破专业壁垒,以问题为驱动,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跨学科合作培养。
第五,塑造工程师培养文化。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保护环境、关爱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不是靠简单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体悟。从中小学起应在劳动教育中树立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的观念。高职、本科院校应在企业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工程师精神教育。
第六,加强对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保障。地方政府发挥遴选作用,选择一批可靠的企业与高校合作,重点可放在新兴产业上,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给予其减免税收、加大补贴、发放贷款、土地使用优先等优惠。国家出台相关制度、法律条文,对学生实习加以切实保障。
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相关阅读:
工程师的“毛坯”打不牢咋办?工程教育急需“硬”起来
文 | 赵继(东北大学原校长)
●目前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并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是“工科理科化”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学生的导师可能都没有亲自做过工程,甚至连图纸上的问题都发现不了,指望这些老师和学生亲自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是在为难他们。●高校教师基本属于“校门来、校门走”,虽然很多人有留学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对工程问题的不了解成为了他们的最大短板。●可以采取包括校企合作、“双导师”等在内的不同方式,但这些方式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以“双导师”为例,企业导师必须真正进入培养体系中。不过如此一来,问题又出现了……
当前,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有目共睹。基本功扎实、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优秀人才必不可少。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高校工程教育的某些领域,依然存在着知识体系创新和课程内容落后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情况。很多高校工程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这使得原本应引领产业的工科教育反而落到了产业之后。这一现象在本科教育层面尤其明显。
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起码需要7~8年的成长时间。本科教育作为工程师的“毛坯”,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如果基础打不牢,将严重影响工程人才的后续成长。
“四大能力”的锻炼缺乏实践环节
简单地说,工程的核心使命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创造未来美好的世界。如果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那么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人造物。这决定了工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建构性。这种建构性不一定仅体现为有形物体的创造。做出某个零件是一种建构,创造某个软件也是建构。作为工程人才,这种建构能力是必需的,否则无法创造未知世界。
其次是创新能力。只要涉及创造,就必须要有创新。在这一点上,理科和工科是相通的。
第三是整合能力。工程建设是多学科集合体,优秀的工程人才需要涉猎多个学科,才能在需要时快速找到资源、材料以及相关理论,并进行整合。
第四是实践能力。不管是工程学科本身还是具体的某个工程项目,靠的都不是纸上谈兵。这好比游泳,一旦脱离实践,不管懂得多少书本理论,也是永远都学不会的。
对工科学生而言,具备上述四大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但要锻炼这些能力,却不能仅靠课程教育,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要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还有太多欠缺。比如,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生产实习目前就面临很大挑战。
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企业实习。虽然经过实习,学生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成手”,但这种锻炼对上述四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日益自动化的工程生产天然不适合学生实际动手,企业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接收学生实习的意愿也在不断降低。在本科生数量巨大的背景下,本科生的工程实习遇到很大困难。
此外,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基本属于“校门来、校门走”,虽然很多人有留学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对工程问题的不了解成为了他们的最大短板。
这一问题往大处说是缺乏工程背景,往小处说则是实际工作经验乃至实习经验缺乏。要知道,我年轻时曾连续八年到工厂参加一个月以上的生产实习。对于某些工业器件,我可以达到只凭感受便自由掌控其加工精度的程度,但这种经历在当下青年教师中十分罕有。
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宜普遍开展
随着国内高校研究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科研论文产出量与此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当然体现了学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值得肯定。但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式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工程人才四种能力的培养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评价导向依然倾向于科研产出,评价标准也倾向于论文评价。虽然破“五唯”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相关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
究其原因,科研导向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可量化性,比如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等,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尽管这种评价并不完全具有科学性,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标准。
然而,工程教育更看重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却很难用某种评价标准来考量。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由于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这一弊端体现得尚不明显,但在当下的大众化阶段,缺乏相对明细的评价体系的弊端愈加显现。
但正因如此,工科教育更应大张旗鼓地提倡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工程师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部分高水平理工科院校正在大力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未必很高,但一定要有雄厚的理工科基础,力图使学生通过实践,最终成长为具有一定全局意识的战略科学家。
在我看来,作为一种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条路是可行的,但不适合普遍开展。因为对于更多工科院校而言,人才培养依然应该建构在实践基础上,或者说将教育和工程紧密结合。
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现实瓶颈
目前,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强化”这点上,国内高校已形成一定共识,然而具体操作层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瓶颈和挑战。
比如,目前高校本科生培养年限普遍为四年。但伴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细化,在学习年限不变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操作层面确实会面临挑战。
再比如,到企业参加产学研实践显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但实践期间,教师的时间成本付出如何与其本身的工作量换算?特别是在职称评定等环节,出国访学可以算作一种经历,但到企业实践却很难成为教师的“砝码”,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同样缺乏积极性的还有企业。由于相关机制不健全,企业并不能从与高校的实践合作中获得好处,相反还可能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不愿接纳师生实习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高校对工程师的培养是关乎社会大循环的问题,因此,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的同时,也等于为培养自身后备力量创造条件。然而,强求每个企业都有这种认知并不现实。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通过制度引导乃至于法律条文的方式,提升企业参与高校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此外,目前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并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是“工科理科化”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可不可以结合工程复杂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这在理论上当然可行甚至必要,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些学生的导师可能都没有亲自做过工程,甚至连图纸上的问题都发现不了,指望这些老师和学生亲自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是在为难他们。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包括校企合作、“双导师”等在内的不同方式,但这些方式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以“双导师”为例,企业导师必须真正进入培养体系中。
不过如此一来,问题又出现了——按照高校现有规定,导师的职称评定需要高水平论文甚至相关奖励。然而,有的企业工程师水平虽高,却既无论文也无奖项,他们的职称又该如何评定?
对此,我强烈呼吁绝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要“硬”起来,即要真正突出对学生工程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的整合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国家政策到高校本身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多特收录文章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属非营利性,若收录文章侵犯到您的权益,可联系多特进行处理。
联系邮箱:duotefawu@163.com
理科男每天点赞追到网红 长相无关爱好为主
工科班40男2女 男生集体惊喜送花献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爸爸的好胜心能有多强 我老爸的理科思维超级好
理科男2次成功越狱 被判死刑因诈骗越狱数次成功【图】
卫星瞰超级工程
12年青海省理科状元不姓文是什么梗
主管水利工程的官职是什么 蚂蚁新村水利工程2.7
探月工程四期获批,探月工程四期
社会实践章节答案智慧树知到 智慧树知到社会实践(东北农业大学)章节答案
2017年江苏高考总分多少分?附文科理科状元最高分数
工程ppp项目是什么意思,建设工程ppp项目是什么意思
东数西算工程是什么?东数西算工程在哪里成立?
工科理科化现象亟待扭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详细介绍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就医网的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pinpai/2023-03-10/65771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泽连斯基谈俄新一轮空袭:恐吓平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23-03-10 14:22:45
- 《心想事成》首播符合预期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23-03-10 14:22:43
- 小伙驾车遇前方货车猪越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23-03-10 14:22:41
- 数读2023国家账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23-03-10 14:22:40
- 舒淇张艺兴电影开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023-03-10 14:22:38
-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怎么交?2022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多少钱?
2022-06-13
-
2022年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最低是多少?五险一金一个月大概交多少钱?
2022-08-11
-
15个信号暗示你怀孕了
2022-07-04 12:49:27
-
五险一金多少钱?五险一金缴费标准是多少?
2022-07-01 16:03:05
-
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六个档次是什么?每个月扣多少钱
2022-06-30 15:21:11
-
社保个人缴纳多少钱一个月2022?2022年社保个人缴纳比例是多少?
2022-06-23 09:37:45
-
2022年延迟退休新消息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对照表
2022-06-23 14:22:08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