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中医必须重视师徒传承,国医才能久远传承奔大道

  • 2021-10-12 17:12:26    网易
  • 小关
  • 人物

  中医几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有传承。

  中医的师徒传承,最早见于扁鹊师徒,后来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也是一部师徒问对,此后有几千年的师徒传承历史。

  建国后,中医院校教育招生人数有限,所以曾经计划通过师带徒培养50万中医人才。由于文革干扰,这一计划并没有很好落实。中医院校教育,由于受西医影响,严重背离中医思维,被很多老中医称为“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师徒传承的中医教育,再次被提到很高的程度。

  毛泽东当年曾经说,中医师带徒不是落后的东西,带一个成一个,很少出废品。如今的中医院校教育,可以说陷入大量不合格产品的怪圈。

  我通过拜师学习,深刻体会到拜师学习与院校教育的明显差别。邓老认为,师带徒不仅是中医历来培养人才“授业”的一个好方法,更是“传道”与“解惑”重要的途径。他深感临床型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一直在为中医界的人才培养而不断呼吁。

  1988年,邓铁涛先生出版了一本《耕耘集》,里面多篇文章提及“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抢救中医学术,已成燃眉之急”,“中医学再不花力气去抢救,等现在的老中医已经老去,才想到出钱出力去发掘已经迟了!时不我予,时不再来 !”

  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朱杰局长,他读了这些文章,感触很深,就以邓铁涛先生的建议为基础,积极与有关部门的领导沟通,最后与中央人事部、卫生部的负责人取得共识,各部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起来,组织全国名老中医授徒。

  1990年10月,首届全国继承老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铁涛先生代表500位老中医在会上致词,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学我者必须超过我!”听了邓铁涛先生的发言,参加会议的国务委员李铁映立即带头鼓掌,表示赞同。

  第一、二批中医师带徒,有1343名学术继承人。第三、四批师带徒培养了更多的中医临床高级人才。

  广东省中医院在邓铁涛先生的支持下,从2000年起实施“名医工程”,得到了全国多名名老中医的鼎力支持。该院在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带教方法,先后有近百名中青年专家拜师30多位名中医,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培养之路。

  广东省中医院师带徒的工作,在2003年防治非典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命代表广东省中医院到香港出诊的林琳、杨志敏主任,时常与其带教老师保持联系,以提高疗效,这充分突显了名师带高徒的重要作用。

  如今,国家把名师带高徒,作为一项发展中医药事业常态性措施加以重视,与邓老当初的建议不无关系。

  朱良春先生誉满杏林,他不仅培育了南通三支花,他还把没有大学学历的何绍奇先生送进中国中医科学院,成了独拔头筹的研究生,留校任教,成就很高;把同样没有大学学历的朱步先,推荐为修改教授们编辑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审稿人,后来逐渐成为在《中医杂志》的编辑、副社长。这样的美谈,比比皆是。

  所以,我说一个人应该被点燃,不被点燃永远只是一堆柴火,既不能温暖自己,也不能照亮别人。

  我2012年夏,成为河北省第四批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五年后又成为第五批的指导老师,先后有张培红、王红霞、张海涛、王秀民被指定为我带的徒弟。他们逐渐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科室主任,或者担任研究生导师,这主要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但是,我觉得他们能成为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的再传弟子,对自己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2012年之前、之后,我还收了很多“计划外”的民间徒弟,大约有七八十位,尤其是我们一起开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空中课堂·每日一讲”,能连续坚持几年不断,如果离开徒弟们的支持,是完全无法实现的。

  说起我正式收徒弟,应该从2008年接收第一个徒弟曹传龙开始,此前他多次给我写信,一写就是几十页信纸,说他的如何自学,如何为当地群众诊治疾病,却没有合法身份,甚为苦恼。

  曹传龙第一次到石家庄来见我,住在诊室里,虽然不是古人那样“立雪程门”,但是没有受到“热烈欢迎”。这一点我不如朱老、邓老对徒弟那样关心、体贴,也有我自己的难处和“不知所措”。

  但是,冷遇没有挫伤他求学的积极性。特别能读书的曹传龙,当时没有手机,后来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短信,我与他的交流不方便,主要是他写汇报,让我看,指导很不方便。

  他等到时任卫生部高强部长发布了中医师带徒的文件,认为机会来了,就一个人又来到石家庄,成为我带的第一个徒弟,为我打开了这扇门。

  他从安徽到石家庄,往返很不容易,后来历经多年磨砺,在张培红、王红霞、耿保良等徒弟的帮助下,终于顺利通过出徒考核、也通过了技能、笔试,考取了中医助理医师资格。

  姬领会是我第二个正式的徒弟,他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被当做人才引进到山东淄博周村。2006年左右,在中国中医药论坛网上和我认识之后,打算出自己写的书,请我提建议,就把初稿发给我。

  我把他的稿件看了一篇,发现不少问题,就毫不留情,痛批一通,他不死心,就修改后再发给我,如此往来几次,他的书出版了。他在书籍出版前后,不断与我联系,就请区人大主任开车,从山东淄博来到石家庄看我,并提出拜师请求。由于有过收徒弟的经历了,因此,也就“见好就收”了。

  姬领会真是个人才,不仅看病不一般,而且写书“后来居上”,在速度和数量方面也超过了我,他的书还成为京东图书的畅销书。因此,粉丝越来越多,有人向他提出要求,希望拜他为师,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他问我怎么办。

  我说,好啊,传承发展中医学术,很需要拜师学习这个“历久弥新”的方式。

  因此,姬领会就开始收徒弟了。

  这期间,王红霞、张培红等徒弟也开始收徒弟,师徒传承的脉络,由我这里传递下去,有些人得到了益处。

  当然,凡规矩必有例外,也有些人虽然与我签订了师承合同,但是,没有得到多少益处,反而受到很多制约,不能顺利出徒,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主要是,有些政策规定,限制带徒弟的数量。每年参加出徒考核的指标,只有两个人可以参加。这个规定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打击。

  一心想为国家培育中医人才,没想到这样困难。不要经费,不提条件,不收报酬,都必须接受指标的限制和制约。

  孔夫子在那个苦难的古代,还有弟子三千;医学宗师扁鹊,也不是只带两个徒弟,不知道政策为何这样制定?也许市场经济时代,有人通过师带徒谋取不当利益,带坏了风气,我们连带一起受制。

  2013年11月,我带着12个徒弟到南通朱老家里拜访,虽然事先与朱老联系过,但是,看了朱老年谱,才知道这样做对于身体状态不佳的老人家,会造成很多麻烦。

  所以,我事后说:“朱老,这件事情也许我做得不妥,在我读了您的年谱、日记之后,才真实地了解了您当时的情况,我心里很内疚,不知道这会给您带来多少麻烦,影响您的健康,我心里很不好受。如果我事前知道这些,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朱老说:“你不必这样自责,我知道你也是一片苦心,为了传承中医,给后学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认识和学术水平。平素你也很忙,事先你曾经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去上海参加中医哲学分会学术年会的时候,是否可以带几位学生过来拜访一下?我也很想见见你们,与你们进行交流,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比如你的徒弟姬领会,一下子就带给我几本书,都是他这几年写的具有科普性质的中医药书籍,内容很丰富,有利于向大众宣传中医药知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他说正在写一本科普书,计划书名叫‘三个月学会中医’。我听了之后,就告诉他,中医药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三个月就完全精通,不能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不能把中医‘简单化’。但是,也不能说读完了五年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也学不会中医,不能把中医‘神秘化’。因此,我劝他把书名改为《三个月学懂中医》,结果他采纳了我的建议,出版之后他给我寄了新书。”

  我说:“是啊,姬领会和这十几位年轻的中医,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很多人表示深切感受到中医大家的精神风貌,国医大师的风采,令他们终身难忘。我带的徒弟之中,有的人比我读书多,有的人比我写书快,有的人比我针灸好,有的人比我养生保健有经验,有的人比我临床病人多,这正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医事业的希望所在。大家都表示,能够做‘朱家军’的传人很光荣,即使不是嫡传、亲炙,也要发扬章朱学派‘尊师重道,善于临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做新时代中医的传人。”

  宁晋草医堂的李源在聆听朱老教导的时候,做了录音,他整理成文字,发在论坛和网站中,大家都争相传阅:

  《南通之行,朱老嘱托》

  中医啊,这东西要下苦功夫,要读经典。要好好地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学习近代人的、新的东西,把它们融会贯通。然后复制于临床,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子呢,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感觉要做一个好医生,非常重要的就是医德、医品。医术呢,是第二位的。所以过去呢,古人说过的“道无术而不行”,就是说你很有学问,人品很好,也就是在理论上下了功夫了。可是呢,在临床方面呢,功夫不够,实践的不够,就是你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临床实践的东西,这就是“道无术而不行”,行不通的。“术无道而不久”,是说你临床上有一点技巧而已,掌握了一些技巧,但是啊,你的医德、你的品德不好,也不会长久,所以这个两句话你们要牢记:“道无术而不行,术无道而不久”。这个呢,就是医德同医术,要一起并重。这样子呢,才算是上工大医啊。如果光是靠那么一点小的技术就宣扬自己,这个不行。所以做一个医生,要完整、要全面。我们讲“医乃仁术”啊。什么叫仁术?仁术就是推己及人,爱护别人,爱护同道,爱护所有的人。这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如果光是为了钱,把名啊、利啊放在前头,那你就错了。人啊!一个人啊,一生为了什么?就是要能给社会留下一点好的东西,不管你的行为也好,你的工作也好,都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不能流于形式,做花架子,还自我炒作,不择手段,那这个不行。名医孙思邈他一直提倡这个“大医精诚”,尤其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序言,要好好的读读,就是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做医生的最基本的准则,读一读,应该要珍惜。好了你们随意(看看),谢谢大家的光临。

  李源 录音整理

  2013年11月15日记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renwu/2021-10-12/53360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