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

  • 2021-11-30 16:34:19    网易
  • 小关
  • 症状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

  本病瘙痒的主要部位在脊背处,这种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皮肤萎缩,退化,干燥以及皮肤神经功能失调,其次是某些内衣和外界温度的突然变化对皮肤产生的刺激所致。

  本病的瘙痒多呈阵发性,每于睡前加重,因剧痒而瘙抓,皮肤可出现抓痕、血痂、苔化、色沉可色素减退等继发性损害。如果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或内分泌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发生此类疾病。

  【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外科学》,本病以瘙痒为主要表现,表现为阵发性、白天轻、夜间重,可因饮酒、情绪变化、受热、搔抓、摩擦后发作或加重。本病无原发性皮损,由于连续反复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剥脱和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以及湿疹样变。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影响食欲。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风瘙痒”范畴,《诸病源候论》言“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瘙痒也”。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气滞血瘀,聚于肌肤,肌肤失养所为,当以凉血化瘀,祛风止痒为治。

  根据《中医外科学》,本病由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风热血热型: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症,以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于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当以疏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治,方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药取: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各10克,石膏30克,丹皮、紫草各15克,甘草、木通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水煎取汁洗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湿热蕴结型: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症,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取:龙胆草、炙甘草、木通、大黄各5克,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各10克,苦参、虎杖、土茯苓各15克。

  血虚肝旺型: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症,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当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治,方用当归饮加减,药取: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炙黄芪、党参、丹参各10克,全蝎、生甘草各5克。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药外治方:

  1.理血止痒方:红花、紫草、山栀子、黄连各20克,冰片5克,凡士林适量。将诸药择净,研细,用凡士林调匀即成。每次适量,取药膏放于肚脐孔中,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续2周。可凉血活血,祛风止痒。

  2.归芍生地糊:当归、白芍、生地各30克,麦冬、远志、夜交藤各20克,苦参、地肤子、白癣皮、川椒各15克,全蝎、蜈蚣各10克。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10克,陈醋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可用热袋热熨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连续3~5个疗程。可养血平肝,祛风润燥。

  3.冰雄明矾散:冰片、雄黄、明矾各30克,硫黄、密陀僧各40克,黄连20克,花椒15克。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将患处洗净,用棉签蘸药粉或用芝麻油调匀处搽患处,每日1~2次,连续1周。可祛风止痒。

  4.黄柏酊:黄柏、黄芩、当归、生首乌各15克,玉竹、知母各10克,75%酒精或60°烧酒200毫升。将诸药择净,放入酒精中,密封浸泡48小时即成。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可清热凉血,祛风止痒。5.百部酊:百部30克,75%酒精或60°烧酒100毫升。将百部切细,放入酒精中,密封浸泡48小时即成。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可祛风止痒。

  皮肤瘙痒症,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  本病瘙痒的主要部位在脊背处,这种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皮肤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zhengzhuang/2021-11-30/55904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