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型看“胁痛”的中医辨治思路

原标题:从证型看“胁痛”的中医辨治思路

从证型看“胁痛”的中医辨治思路

□尹国有 丁 睿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以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腹胀、嗳气、恶心等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等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因嗜食辛辣油腻、饮酒或情志失调等因素,使气机郁滞、湿热痰瘀、肝胆疏泄失常所致,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相关。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找准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思路,是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病有急发和间歇 认真区分慎用药

慢性胆囊炎有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急性发作者病情急重,右上腹部胀痛,甚至绞痛,其治疗以缓解疼痛、迅速改善症状为先,间歇期者右上腹部隐痛或稍胀,甚至症状时有时无,其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治本为重,认真区分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间歇期的不同,对确立正确的治疗法则以遣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也是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一般思路。

胆腑郁滞是主因 通降之法为首选

慢性胆囊炎以右上腹部胀痛或胀闷不适、腹胀、嗳气、恶心等为主要表现,肝失疏泄、胆腑郁滞、气机不畅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疗慢性胆囊炎以通降之法为首选,只有津液运行顺畅,使肝胆气郁得以调畅,湿热诸邪才有出路,这样才会祛邪止痛。当然,不能狭义地理解通降之义,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通降之义,诸如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利胆、健脾理气和胃等治法均有通降作用。

气滞血瘀常存在 理气活血不可少

慢性胆囊炎日久不愈、气滞不散可出现血瘀之病理变化,呈现气滞血瘀的症状,临床可出现右胁腹部刺痛、痛处固定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宜采取疏肝理气与活血化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除气滞血瘀型慢性胆囊炎外,在其他证型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气滞血瘀的情况。对这些患者,宜在其他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川芎、枳壳、香附、郁金、五灵脂等理气活血之品。可以说,在慢性胆囊炎中,气滞血瘀症状时常存在,理气活血之品不可少。

本病常常伤脾胃 健脾和胃助消化

慢性胆囊炎常常伤及脾胃,健脾和胃助消化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重要治疗法则。由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常有肝气犯胃、肝郁脾虚的情况存在,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又致使脾胃受伤,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9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都有脘痞、纳差、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就是这个道理。为了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缓解脘痞、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治疗慢性胆囊炎应注意应用陈皮、半夏、砂仁、麦芽、建曲等健脾和胃助消化之药。

伴有结石也常见 利胆排石应重视

慢性胆囊炎既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基础,又是胆囊结石形成后的结果,在慢性胆囊炎中,伴有胆囊结石者较为常见。由于结石的存在,常有胆绞痛、黄疸以及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等症状,同时还可出现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穿孔等并发症,所以应重视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结石患者的治疗,灵活运用利胆排石之法。利胆排石是治疗胆结石的一般思路,也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发胆结石常用的方法。当然,对于结石较大不易排出或胆绞痛经常发作的患者,还是以手术治疗为好。

饮食调理很重要 慎食肥腻多清淡

饮食调理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使慢性胆囊炎顺利康复、防止慢性胆囊炎病情反复或急性发作的重要一环。在饮食上,宜低脂饮食,应慎食辛辣肥腻之品,可适当多食清淡易于消化之食物,提倡吃豆类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并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适宜的药膳进行调理,以配合治疗。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01/55273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