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儿体质“三说”
略论小儿体质“三说”
□郑启仲
小儿体质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论述精详,颇多发明,然而,归纳起来,可以“纯阳”“稚阴稚阳”“少阳”“三说”概之,在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对指导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和发展,“三说”的局限性愈益显然。笔者经过多年临证,积累了一些诊疗经验,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仅作为小儿体质研究之探讨,供同道参考。
“三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纯阳”学说。我国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卤经》提出:“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小儿为“纯阳”之说由此而生,且被历代不少医家所尊崇。比如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刘完素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清朝中期医学家叶天士说:“楹探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临证用药时多以寒凉为主。笔者师从老中医王志成,老师临证时经常运用“纯阳”法则治疗疾病,并说:“小儿乃纯阳之体,犹如一团燃火,热药入口,与火中浇油无异。”老师临证时很少运用麻黄、桂枝、附子等,可见小儿为“纯阳”之说对其影响之深。
中医学认为,“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尽管后世医家对“纯阳”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有作为“阳盛阴微”者、有作为“独阳无阴”者、有作为“阳气极盛”者、有作为“生机蓬勃而阴精相对不足”者,虽然其中有可取之处,但是终觉有一些牵强。
二是“稚阴稚阳”学说。一个学说能否成立,决定于它的概念、含义和实践性。随着“纯阳”学说在临床上出现的弊端,医家们提出了异议,明确者如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提出“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后人误以婴儿为一团阳火,即用寒凉,伤脾败胃”的观点。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这从理论上否定了“纯阳”之说,创立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新说。“稚阴稚阳”学说的确立,使中医学从功能和物质的角度对小儿生理体质的认识趋向全面,被中医界所公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教科书都为之推崇,并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和运用。
三是“少阳”学说。近代医家安效先在总结“纯阳”论者临证力主寒凉,“稚阴稚阳”论者强调温补之后,提出“少阳”学说,“不难看出,不论是力主寒凉者,强调温补者,抑或是提倡护阴者,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各立门户,固执己见,都不免失之于偏。在指导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近代医家张锡纯在“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的启发下,明确提出了小儿为“少阳之体”,并对其含义与小儿生理病理关系、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笔者认为,这比“纯阳”“稚阴稚阳”学说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三说”的历史地位
小儿体质“三说”见仁见智,对小儿体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比如中医专家张宝林指出:“总之,纯阳之体学说,不能完整解释小儿体质的生理特点,其作为一个学说,没有统一的含义……稚阴稚阳学说,概念统一、明确,反映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点。”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对“稚阴稚阳”学说进行了解释:“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不完善的。”根据“稚阴稚阳”学说总结出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有效地指导着儿科临床实践。“少阳”学说又从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的认识上,对“稚阴稚阳”学说进行了一些补充和说明。
“三说”的局限性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建新的理论、学说而得以创新、发展的。《黄帝内经》把人的体质从“阴阳五行”“形体肥瘦及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形态苦乐”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其内容包括了性别、年龄、地区、禀赋、体态、性格、心理活动、皮肤颜色、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及药物针刺的反应等方面,并通过描述个体的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提示诊断治疗原则。从《黄帝内经》体质分类、辨析小儿体质“三说”,笔者认为,“三说”只是《黄帝内经》体质分类中的一个方面,“纯阳”“稚阴稚阳”“少阳”学说都是阐述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体质特点的共性,而不能用以说明不同小儿体质的差异性,即个体体质。比如同为一岁婴儿,均属于“稚阴推阳”之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感受外邪,由于其阴阳盛衰的个体差异,有的则表现为发热、无汗、脉浮紧的表实证,有的则表现为发热、自汗出、脉浮缓的表虚证。临证时,医者只能针对每个小儿的不同症状,辨证施治,而不能因同属于“稚阴稚阳”的学说而用一方治之。“稚阴稚阳”学说显然无法解决小儿个体体质差异的问题,故需对小儿体质进一步研讨。
小儿体质研究之设想
一是以确立“三说”为基础。小儿体质“三说”是儿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说”对认识小儿的生理体质特点,指导临床实践,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还是研究小儿体质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研究和发展。因此,研究小儿体质必须首先以确立“三说”为基础,在这一共性基础上补充小儿体质个体差异之内容,使之进一步得到完善。
二是借鉴《黄帝内经》体质分类及现代研究方法。前面已介绍了《黄帝内经》的4种分类方法,它以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的体质加以综合考察,充分认识体质的差异性,以指导临床实践。对小儿体质的研究也应借鉴这种方法,同时还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及方法,尽量使小儿体质的研究有一个客观化、规范化指标。研究中要注意到形成小儿不同体质的各种因素,比如先天、性别、精神、饮食、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小儿体质的个体差异在“稚阴稚阳”的共性中得以体现。
三是设计小儿体质的分类方案。小儿体质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小儿体质研究的关键。当代名医王琦、盛增秀编写的《中医体质学说》中有“临床体质分型设计表”,把人体分为正常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等7种体质,并指出其各自的病理特点和用药宜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专家曾对732例3岁~12岁小儿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以形、舌、脉、证特点作为依据,用八纲脏腑的基本理论加以归纳,分为正常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肾气不足型、血虚型5种体质,对于探讨小儿体质分类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以小儿体质“三说”为基础,以《黄帝内经》体质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为借鉴,用《中医体质学说》设计的模式,明确小儿体质的共性特点,寓个体差异于共性之中,设计出科学、合理、实用的小儿体质分类方案,使之更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
(作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bx9y.com/jiankang/2021-11-01/552740.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 “我终于不再为心悸而揪心了” 2021-11-01 20:00:11
- 郑州:推进八项卫生健康重点工作 2021-11-01 20:00:11
-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实现郑州市工伤联网结算 2021-11-01 20:00:11
-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研发新型抗真菌滴眼液 2021-11-01 20:00:11
- 关于卒中防治那些事儿 2021-11-01 20:00:11
-
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
2021-09-12
-
《热点聚焦》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
2021-09-15
-
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轮廓改造天团
2021-08-23 11:48:32
-
开封市妇产医院支援杞县平城乡核酸检测工作
2021-08-13 10:47:52
-
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
2021-09-07 10:40:49
-
沈阳普瑞眼科医院怎么样?助力大学生摘镜开启高清视界
2021-09-06 18:15:42
-
央视报道:新冠特效药真的来了!够给全中国人用!治愈率100%!
2021-09-07 11:56:30